灵命进深第三版

三版序

第一章 属灵生命的操练

第二章 灵命概说

第三章 灵命历程

第四章 灵命成长的要素

第五章 得胜的生活--奉献

附录一丁素心姊妹的见证
附录二十个奉献的小见证

第六章 与主同在

附录一内在生活
附录二等候神
附录三赞美
附录四劳伦斯属灵格言
附录五耶稣内住的生活--第冉逖侯爵

第七章 十字架的道路

附录一天天背起十字架
附录二如何治死老「自己」

第八章 圣灵的引导

附录靠圣灵行事--步步跟随

第九章 爱弟兄

附录耶稣家庭的见证摘要

第十章 爱神

附录一小德兰论爱的价值及行动
附录二爱主的诗歌

参考书简介


附录 耶稣家庭的见证摘要

  “耶稣家庭”是近代中国教会一个伟大的见证,这个生活组织,是基督福音落在中国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枝鲜花和硕果。它是土生土长的,生活纯粹自立化,它不注重讲道,而注重生活,摆脱了庙堂式的宗教,达到真理的实践。正如一位弟兄所说:“对于耶稣家庭而言,道即是生活。”他们在生活上遵守了主耶稣的“彼此相爱”的新命令,他们得了保罗所说“最大的恩赐”,而“最大恩赐”的具体表现在“肢体生活”,“肢体生活”的最高表现,乃是达到约翰福音第十三章十六节之“为弟兄舍命”。愿信徒藉此书看出这件事实的宝贵,而一同起来追求爱慕!

一、创始经过

  耶稣家庭为中国信徒敬奠瀛先生所首创。先生生于山东省泰安临汶区马庄敬家杭,自幼醉心儒学,具有求道之决心,于民国元年入泰安萃英中学读书,该校乃基督教会所办。入校后一面读书,一面查考圣经,经数年之详细观察,方知基督教乃一出世入世之真道,耶稣实为舍命爱人之救主。即笃信不疑而真诚接受之,并愿一生一世效法耶稣平民化的精神,走那吃苦舍己的道路。在他未皈依耶稣之先,即羡慕贫穷生活,深以私产为精神生活的牢狱;故信主后即实行破产,变卖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度乞讨布道生活。至民国八年,目睹社会之黑暗,人欲之横流,不能互助友爱合作,致使国家社会无形中受到许多人力物力之损失,遂毅然倡导信徒集股办一完全诚实之商店,藉以发扬基督之真光。至民国十年阴历正月初一,该店始正式成立于马庄敬家杭,命名为“圣徒信用储蓄社”,简称“圣徒社”,此乃耶稣家庭之前身。

  信徒社之第六年,蚕桑学道房即设立于夏定庄旧址,后改为耶稣家庭。其初创时,无寸土,无片瓦,房子是向夏传真先生借用的;又租了两亩地,买了三张破织布机,弟兄姊妹十数人,就如此男耕女织的过起集体生活来了,其穷苦自不待言。直至一九三○年(民国十九年)才迁至马庄北坡新址。先盖了七间草屋,过了两年,又盖了七间砖房,生活愈穷苦,人口愈增多,规模愈扩大,制度也愈严格。凡入家的必须破产,否则不能列为家庭的基本人口。断炊喝开水,扫磨膛(家中无粮下锅,扫磨膛以作全家一餐),吃四个眼睛的“糊”(言其稀可将吃者之两眼在碗中清晰照出),是家中日常生活的情形。虽如此艰苦,亦严守着不劝捐,不欠债的起初信仰,吃粗穿破,努力生产。

二、马庄的崇拜和祷告

  祷告是居于首位的。每一个人在早晨四点钟起床之后就到会堂去;不论男女到了那里就开口大声做起祷告。

  大约早晨五点钟便开始演讲或作见证。接着就是另一段“晨更”的祷告时间,可能一直继续到上午八点钟;到了早餐,白天的工作就开始了。

  负责人在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再次进行祷告,我也经常参加他们。用膳的时候也是祷告的时间。谢恩的时间可能占一刻钟。每一个部门也有着他们本身的祷告时间,通常都是集体大声祷告的。继续到相当时间,便由内中的一人,多半是位负责人,单独作一总结祷告,从而结束了祷告的阶段。

  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在马庄都是被歌声所联串着的。诗歌是一种热情的表现,这种表现是不信主的人所永远不能产生的,大体上也因为这是他们的经验的一种发扬。我日常都到每一个部门去作巡礼,而我对他们每一部门写在黑板上的韵诗特别发生兴趣。这些歌词经过润饰或增订,然后才把完美的作品加以印刷,准备编入赞美诗集。

三、衣食住行

  以“凡物公用”,圣徒们取消小家庭,而合一在基督里同过大家庭生活的事例,教会历史上屡见不鲜。除了使徒时代之耶路撒冷教会外,尚有中世纪之修道院,近世纪在印度之灵修院,英国之爱俄那团契,中国之恩典院,灵修院等等,都有神的祝福在其中。个人私有财产原是罪恶的产物,教会如能在圣灵引导下施行“凡物公用”,则灵程的追求上可以达到相当高的地步,其中不必再为勉励信徒而讲“追求”、“奉献”、“爱心”、“肢体”了,因为已经完全生活着在其中,每日过着“完全献上”、“全时间奉献”及“互为肢体”的生活了。

  耶稣家庭的中心地——马庄,有固定人口四百八十多人,加上各家来的流动人口,合约五百人左右。他们没有个人生活的观念。凡物公用、分工合作、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都有了安排,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决,心无挂虑,每个人面貌上都带着和霭、喜悦,似乎不知有人生疾苦。

四、“十分之十”全然献上

  中国当局也有他们的慈善计划。当我在马庄时,有一人正在为此夸耀,并询问这些基督徒们的施予究竟有多少。“我们所出产的十分之九”,就是那令人震惊的答覆。

  对于执政者来说是太多了,对于我也是太多的!于是一有机会我就把恒新拉到一旁问他说:“你的意思是怎样的,你说你们今年所施舍的是收成的九分之一吗?”

  “事情是这样的”,他说。“从一九三○年我们就开始十一奉献了;这样一直继续了十年。一九四二年出现了一次大饥荒,饥民遍野,我们感到应该增加十分之一。神是这样的赐福给我们,以致我们在第二年时也感到不能就此为止,于是我们每年都增加十分之一:所以今年我们一共捐献了十分之九了。”

  我问道:“你们怎样供给我的食用呢?”

  “就是按照主所赐给你的,”答案是这样。“你念着主的祷告文说‘我们日用的饮食,求主今日赐给我们’,可不是么?”

  “原来如此!”这是我所能回答的话。

  不消说,我就是藉着他们的信心的动力的收获而过活的。执政者对于这样的热烈的爱心怎能望其项背呢?

  自我离开中国后,我曾接到左顺真姑娘和陈碧玺医师的来信。只提其中的一句话就够了:“我们原以为今天不会吃到什么东西,只有水可饮罢了,但是主竟这样恩待而赐给我们吃。”

  问题就发生了,如果他们的农业生产是这样的卓著效率,为什么他们现在竟会达到这般地步呢?他们晓得许多食物的维他命含量和卡路里价值,包括合理范围内的杂草和树木的嫩芽在内。他们竟会为了那种神秘的理由,而把他们一切所有的都捐献出来。感谢主,今年度他们业已把农产品的十一奉献增加至十分之十了啊!

  “耶稣叫门徒来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因为他们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里头。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可十二43-44)

  读者们啊!只要显出了这样的热心,就等于显出了那足以征服世界的力量了。

  我坐下来思索、默想。我对它的反应是何等的错综复杂啊!后来我又打开陈碧玺医师的来信,再读一遍。我激动的说:“啊!神呀!让我也学像他们这样去做吧!”我本能的呼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