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爱的教育法(十二)
鲍思高

  教导儿童瞭解别人

  主后1884年5月7日,鲍思高从罗马写了一封长信,寄给杜林华道角青年中心的慈幼会士。这是一封像珍宝一般可贵的信,显示了鲍思高的伟大心灵。他写道:

  “我无论远近,常想念你们。我唯一的愿望,就是看见你们,无论是在今世也好,或是在永生也好,常能快乐幸福。可爱的神的儿女,我远离你们,就觉得难受;看不见你们,听不到你们,我就感到痛苦,这是你们所无法想像的。”

  接著他用轻快流畅的笔调,叙述前几天晚上他所做的一个梦。他在梦中,好像在电影的银幕上,看见了两个不同的景象:一个是初期的青年中心,当时的学生都在喧闹地游戏;另一个则是1884年的青年中心,在那里“他再也看不到像第一个景象里那种活泼生动的情形。”

  鲍思高问梦中那个神秘的嚮导说:“怎样鼓励我的这些可爱的孩子,使他们能重有以前那种欢愉开朗的心情呢?”

  “要用爱心。”
  “用爱心?难道爱他们还爱得不够吗?”
  “还缺少那最好的东西。”
  “什么东西呢?”

  “不仅是要爱学生,而且也要使他们知道,自己为师长所爱。必须爱学生所喜欢的事物,学生才会爱师长所喜欢的事物。要亲近学生,尤其是在游戏的时候。凡是愿意被别人爱的,应该表显他爱别人。耶稣与小孩子们在一起时,变得像一个小孩子;祂就是教人亲近别人的先师。教育儿童的人,应该为众人而完全牺牲自己,要立刻听到学生每一句怨言,迅速瞭解他们,像慈父般常留神观察他们的行动,常全心谋求神所托他照顾者的福利……。”

  “瞭解别人”,这就是鲍思高所热切嘱咐的教育大原则。今天心理学有一个新的名词“同感、共鸣、同理心”(empathy)。这虽是一个艰深难懂的名词,其实指的是将自己的感情移入他人或他们对象是同样的东西。认同或同感就是一种能力,能估量别人的情感,而不让自己的情绪激动,免得影响自己的判断。这种心理状态,人人都能养成,并使它发展和改进。(罗十二15)

  教育儿童,重视别人的情感。有一位科学家写道:“有许多磨擦冲突,本来是可以和解的,只要每一个人,如果看见别人做了一件令他不高兴的事时,知道问一下:‘他这行动究竟是出于什么情感?’举例来说,一个孩子大声对他父亲怒吼:‘我恨你,愿意你早些死去!’如果父亲知道用‘同感’去探察那激起暴怒的情感,加以正确的解释,那么往往会发现,那只不过是说:‘我需要你,你却毫不注意我。我求你表现你实在爱我。’”
“同感”与同情很相似。同情者说:“我与你有同样的情感。”至于同感者却说:“我瞭解你的情感。”这种瞭解,对于那在困难和痛苦中的人,能有极大的帮助。保罗体会耶稣的心肠,就是一样情况。(肺一8)

  应该教导儿童,常要设身处地,用别人的眼来看事情,不是用自己的眼。譬如说,年长的人,把青少年的狂放行动,予以过分悲观的看法,这就表示他们缺少同感:他们不知道回想一下自己在年轻时所做的事,却要孩子们行动一如成人。别人没有一件心事,不会向你倾吐,只要你知道迎合别人说话行动时所怀有的情感。如果我们瞭解别人的情感,就可以帮助自己,免得损伤了我们自己的情感。

  应该教导儿童,发现别人的孤独感。有一个大学生这样写道:“屡次我好像是一个长著两条腿的空灵的东西,四处行走。我觉得这里没有一个人关心我,或注意有我这个人。请你们以人道来对待我,向我稍稍表示一些注意吧!”瞭解别人的孤独和他的情感,可能是使教育工作奏效的关键所在。
如果一个工人觉得自己的主人看他只像一架机器里的一个齿轮,他的工作效率一定低落。相反的,如果他觉得自己的主人真正关心他,注意他的问题,他的将来,他的家庭状况,那么他的工作效率,就很可能会提高。

  *瞭解别人的情感,就必须有耐心。可是,深入别人的心灵,是一件重大的事,也是一个很有用的经验。同感无非就是使人知道我们爱他的那种爱心而已。

  鲍思高语录:“儿童做得好,便加以称赞;做得疏忽,便予以责斥,这已是一种奖励或惩罚了。”

  摘自:爱的教育法

  【注】:

  圣灵引导的生活,就是进入爱人如己的生活,主要表现在与人认同。“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罗十二15-16)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