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
英国清教徒的见证(三) 五、教会 教会复兴使徒芬尼说,教会复兴的定义是信徒从退后恢复到合乎圣经教训的正常光景。清教徒信仰的复兴是建立在他们对圣经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上。他们按照圣经字面意义解释和生活,不建立在前人不正确、不完全的注释中。 从基督治理教会的原则,每一个时代的信徒都必须建立个人与主直接的关系;而且,在这基础上,个人直接按著圣经的教导,接受基督的引导生活。教会也是一样,每一个时代及地区,每一个由圣灵组成的团体,必须单独由元首基督来带领,面对圣经的教训来生活及聚会。不能效法别地区教会的形态、不能走在传统──即前面属灵人的方式中。因为,每一个时代,教会实行的目标、方式,都不一样的。 (一)教会是一个属灵的实体 从圣经的原则来看,每一个地方,教会是由元首基督,在圣灵引导下所成立的属灵团体。十六世纪,英格兰的国教是一个人所设立的宗教团体,清教徒的改革是回到属灵的原则,看是教会乃是一个属灵实体;教会不是宏伟壮观的建筑物,也不是精美的教士礼袍,而是蒙救赎者的集合体。 清教徒认同路德的格言:“教会是灵魂的集合体。……真正、实在、正确、根本的教会是一个属灵实体,而不属于任何外在事物。”理查德.巴克斯的看法──教会是“基督徒的圣洁团契,在对神的公开敬拜和圣洁生活中,常有圣洁的交通和相互的帮助。”(徒二41-47、林后十三13) (二)在圣灵里的敬拜 丁道尔说:“神是灵,应在灵里敬拜祂;虽然祂无所不在,但祂活生生地、荣耀地住在那些爱慕祂律法、信靠祂应许的人……心里。哪里有这样的一颗心,神就毫无例外地在那里聆听这颗心的祷告。因此,外在的场所是无关紧要的。……” 在灵里敬拜的原则,多玛卡特莱特,提出四个敬拜原则;实际操作则由教会自己决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他环境而变化,不能一劳永逸设立起来,而不再更改。【注】 首先,不能使人跌倒,尤其在神的教会里。(林前十32) 其次,所有事奉必须按秩序合宜地进行。(林前十四32) 再者,所有事奉必须对人有教导意义。(林前十四31) 最后,所有事奉必须为了神的荣耀。(罗十四6-7) (三)世人可以看见的教会 圣经马太福音说,神的国是外人可以看见的,它如一座城建在山上。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又指出,神国的百姓是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太五13-16)清教徒认为信徒的生活和团契是教会可见的记号:“在清教徒教会论中,教会的可见记号主要是由信徒之间特定行动的关系以及联繫或团契来定义的。”清教徒的见证是显现在他们与英国国教的区别,与世俗分别,在政治上的改革,在社会上照顾贫穷的人。 他们生活在对神持续敬拜之中 帕特克.柯林逊说:“在某种意义上,清教徒生活在对神的持续敬拜之中,他们时刻鲜活地感受神的旨意,生命不断在个人、家庭和公共敬虔行动中得到更新。”(肺一20) 关于教会可见的证据,是显现在基督徒之间的关系上;约翰.达文波特对教会定义,强调这个关系。 “它是忠信圣洁之人的集合体,他们从世界被呼召出来与耶稣基督契合,通过一个相互契合的神圣盟约,团结成为一个集合体,祂为元首,他们是肢体,并且他们互为肢体,共同圣洁地敬拜神并彼此教导。”(弗四15-16) 他们贬低体制性教会(不是出于圣灵安排的组织),而推崇属灵活动和团契。他们看见,只有神是不会犯错误,所以很快确立一种趋势,它“明确无误地指向自愿参加和独立的制度”。因为任何人所组成的团体,都有不能保证不犯错误。因此,只有在神圣灵安排下的活动,才能正常。(弗四4-7、林前十二13) (四)平等及彼此相助的团契 以弗所书讲到教会的组成是“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靠祂联络得合式。”(弗四15-16) 清教徒教会观是在团契(相交)的定义下,有相交才有教会的实际。所以他们反对阶级制度和人为组织,他们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的教会,在这样的教会里,圣徒在对神的敬拜中所形成的团契成为教会生活的核心。 清教徒团契观的一部分是相信基督徒可以彼此施以有益影响。在属灵上相互扶持成为清教徒的主要理念之一。席布斯赞赏“圣徒们的甜蜜交通,……在圣洁之路上彼此坚固、互相勉励”,他还说,基督徒能“吸引、促使其他人去爱,……最佳美之事。”托马斯.瓦特逊建议,应“常与已被称义的人在一起,藉著他们的安慰、祷告和圣洁的榜样,他们可以帮助你成圣。使徒信经里所说的圣徒相通,应该体现在我们团契里。”(提后二22) “基督徒的团体,因神大能和怜悯的呼召来与基督团契,靠著祂的护佑一起生活,靠著祂的恩典而共同持守信仰合一、弟兄之爱,并且……使自己与基督联合,也彼此相连,靠著圣灵的恩赐,一起圣洁地敬拜神、彼此造就。”(林前十四26-32)【注二】 六、教会中讲道与听道 保罗在提摩太前书论到永生神的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它是指神的真理藉著信徒在世人中间显明出来。清教徒的见证是建立在传道人的生命和讲道上,他们在讲道中藉著神的真道及自己的经历,使信徒在听道中遇见神,在神的光中得造就。我们从本仁.约翰的传记中可以看到他的讲道如何造就信徒。 传道人的形像 保罗在提摩太前后书,对提摩太指出传道人的职责是教导真道,塑造在信心、言语、行为、爱心、信心上敬虔的榜样,及劝勉信徒:“你要以宣读、劝勉、教导为念,直等到我来。”(提前四13) 威廉.珀金斯对清教徒传道人的看法是:“每位真正的牧师都是一位双重的解读者──通过传扬上帝之道向人解读上帝的心意,并将人解读在上帝面前,呈上他们的愿望,认罪、祈求饶恕赦免。”他们所持有的态度是如理查.巴克斯的话所说的:“站在会众面前,传讲得救或受永刑的信息,这信息来自永生神,是奉我们救赎主之名传讲的,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要传讲直到使无知之人也可懂,要严肃到使最冥顽不化的心灵受触动。”“他们持定自己的职份和权威是解释圣经中神的话语,并用以训导、责备人,严肃认真地向会众公开传讲福音。他们持定这是基督和使徒所做的工作中最伟大的。”(提前四12-16) 在信徒对传道人的反应,有人对约翰.柯顿的讲道赞扬说:“柯顿先生带著权威、例证和生命来讲道,我感到,当他传讲先知或使徒的信徒时,我听到的不是他在讲,而是那位先知或使徒自己在见证;是的,我听见的是主耶稣基督在向我的心说话。” 信徒对听道的态度: 由于清教徒的传道人大多“有知识、热心、敬虔,适于牧会”──因他们不单讲道,而是实际到信徒家中教导。理查.巴克斯说:“人们敬重传道人的生活,胜于敬重其学识。”威廉.珀金斯给出类似的评语:“若要激发他人心中敬虔的情操,自己必须首先敬虔。” 由于传道人讲道大受欢迎,有许多高知识及各种教派的人前来听道。许多人长途跋涉,并很晚才回家。因此,影响了社会上领袖及年轻人。 解经、讲道 合乎圣经的讲道是将神在圣经上信息,向会众讲解清楚,并指导人如何去实践这些信息。清教徒牧师反对複杂式的讲章,他们注重大纲式的型态。 威廉.珀金斯有下列一个大纲: 清晰地从圣经正典中读出经文。 从经文本身出发,解释对这段圣经经文的感受及理解。 从经文的自然意义里总结出一些教义要点。 如果他有恩赐,那么在应用部分,以简单直白的话语,将前面正确总结的教义要点,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各类事务中去。 佩里.米勒对此标准的总结是: “清教徒的讲章中,首先引用经文,进而尽可能简短地‘解开’经文,详细说明语义和上下文,根据语法解释其语义,将其中的比喻和意像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讲章以直白的陈述句宣告包含于经文之中,然后,接著引用圣经实例作印证。接下来的是应用,仍然是逐一列举。当所有要点都讲完时讲章就结束了。” 真理的实际应用 圣经的真理是用来教导人去遵行。主耶稣说:“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太七24) 清教徒讲道最吸引人的一个特性是强调教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他们讲道的第三部分探究真理的应用,这真是由圣经中解释、归纳得出的。这种注重实践的倾向使传道人认识到,只有当我们从圣经真理出发,“搭一座桥”连接到日常生活,真理才有生命力。 雅各.德尔汉姆说:“应用是讲道的生命力所在;使听众的良知明白如何应用一个重要圣经真理,并使他们对其印象深刻,与解开这一真理;同样他们需要学习、技巧、智慧、权威和直白;所以,牧师两方面都要学习。……为此,讲道又被称为是一种说服、见证、祈求、恳请、要求、劝诫等等的过程。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序上都要与应用相挂钩。” 讲道中,应用的目标是通过唤醒良知,提供智慧和热心,激励每个基督徒改变自己需要改变的行为。其目标是“圣洁地更新”品格和行为──用威廉.珀金斯的话来说就是:“更新生活,脱离不敬虔。” 他们传道人认为:“所传之道是健康之路,救恩之车。传讲圣道犹如一个百叶窗,基督通过它注视祂的圣徒,并向他们显明自己。”“讲道是为引人发生信心,开启理性,并引领意志和情感归向基督。”(西二28-29) 信徒对听道的反应 清教徒的讲章对理智要求很高,他们的传道人都受过严格学术的栽培,美国哈佛学院就是为这一个需要而成立。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宗教改革中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传道人,如约翰.卫斯理弟兄和怀特斐。美国清教徒教士造就了美国政治上的知识分子,爱德华滋就曾在耶鲁大学任教。 圣经教导信徒在听道时要“慎思明辨”,(林前十四29)清教徒传道人,在讲道时是容许许多听众提出疑问,并加以解说。换句话说,他们积极参与聚会,并专心学习与实行。 第一,听道时做笔记是清教徒教会敬拜的一个典型特徵。历史记载,柯美纽斯(Comenius)从欧洲大陆访问英格兰,以欣赏的态度看到伦敦的会众在听讲道时作速记笔记。清教徒教育家约翰.布林斯利(John Brinsley)建议:“在安息日或其他有讲道的日子,要让每个人在讲道中有所收穫。最年轻的人应该做笔记。” 第二,听众在听讲道后进一步默想这篇讲道。艾德蒙.卡拉米(Edmund Calamy)说,讲道就像食物摆在餐桌上:“你们必须吃;不仅要吃,而且要调配并消化食物。……一篇好好消化、认真默想过的讲道,好于二十篇没有默想的讲道。” 要进行这种默想,当然首先必须记住讲章的大纲。威廉埃姆斯批评某些传道人的讲道大纲:“让听众很难记住。……因为记不住讲章的题纲,也就没有随后在家里私下重複讲道内容;其后果是,神的教会内藉讲道所要结的果子中最大的部份就丧失掉了。” 埃姆斯认为,讲道的主要影响力发生在教会外,是在敬拜结束后发生的。 第三种做法为记笔记和积极记忆赋予了动力,那就是:一家人聚集在一起“重温讲道内容”。 一位与清教徒同时代的人观察到,清教徒“私下里重複”他们“公开听的道”,“以激励自己及家人。” 西奥菲拉·伊顿(Theophilus Eaton)的家庭在各方面都是清教徒家庭的典型代表。他在主日晚上将全家人聚集起来,“尽职尽责地和他们讨论在神家中所听的道,最后以祷告祈求神赐福全家人而结束。” 简而言之,清教徒讲道理论与受过敬虔教育的平信徒所怀的理想相辅相成。人们期望讲道能激励个人和家庭的全部日常行为。爱吉.迪金斯说:“清教徒认为,教会的未来寄托在这群朝气蓬勃、智慧超群、交流沟通能力出色的牧者身上。这些新牧者的主要目的是让平信徒火热起来,使他们能够参与选拔他们的牧师,检讨自己的灵命,带领家庭祷告,阅读敬虔书籍,并参与教会管理。”(续) 【注一】: 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26-32节,最主要的原则是圣灵在聚会的会众中,有自由运行的权柄。信徒在聚会中,有灵里自由的敬拜和分享。 【注二】: 李岱汶所写中国山东《耶稣家庭印象记》,是照著上述四原则实行的教会。他们比清教徒更积极地照顾周围的外邦人─邻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