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爱的使徒(四)

法兰克荷姆斯

  第四章 转变

  虽然戚伯门是严格浸信会的牧师,但他从来都不是一位严格的浸信会员。这一事实是“以便以谢”的会众邀请他来担任牧师时已很了解的。他坚定地认为信徒受浸是惟一真确的形式,但他也认为不应该因在这点看法上不同而拦阻真正蒙恩得救者彼此的交通,所以当他来到“以便以谢”,他订下一个条例。多年后,他解释这条例是什么:

  “当我被邀请离开伦敦来到属于严格浸信会团体的以便以谢教堂,在神的话语上服事时,我答应接受但只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我应该自由地教导一切写在圣经中的话。”

  这一条件为着日后广泛的转变开启了门,他发现写在圣经中的命令是:“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这段经文,不用再加上别的,就完全否定了严格浸信会的立场,因为他们只接纳那些因信而受浸者,而拒绝任何不遵行这条件的来参与的主的桌子和所有的交通,即使他们已有足够的证明基督已经接纳他们为他的子民了。

  他所面对着最微妙的问题是浸礼,在其他的事上他的同道与他一同查考圣经,在极大的部分的见解上是与他一致的。他们研读关于事奉的事,发现在新约圣经里没有一人的职事,不是神圣的恩赐,因此他们就在主前等候在他们中间兴起牧师、教师和传福音者。他们在简单的形式中擘饼,这种聚会合时的兴起正如现在弟兄们聚集中所行的那样,在分饼杯之前有一段亲近主的时间,其中一些弟兄们会带头感谢,或选一首诗,或简要地提到一些经文,在各人都参与后,戚伯们先生就有一些确定的教导,或是另一些被公认的教师在场而被圣灵引导来喂养群羊。

  然而这种样式的擘饼是慢慢形成的,戚伯门从来没有宣称在圣经中有其订下的明确大纲,但它两个主要原则是合乎圣经的,就是所有弟兄们在圣灵带领之下都参与有份,以及承认在某些弟兄身上有特别的恩赐。当时这些原则是形成一些经学者的观点和实行的,特别是在普里茅斯和贝斯托。

  在贝斯托,乔治慕勒在百士大会所的工作中正感到以类似的路线向前去,他不十分确定是否该接纳没有受浸者有交通,无论如何,他询问戚伯门的建议。在戚伯门来到班斯泰埠的四年后,他俩曾有过很长时间并严肃的谈话。戚伯门对于这事态度是:“未受浸的信徒来到我们中间,他们可能是属于那类行事不按规矩的人--在这种情形中,我们就当按照帖撒罗尼迦后书第三章六节的话远离他们--或者他们并没有不按规矩而行。倘若一位弟兄不按规矩而行,我们不仅在主的桌子前远离他。无论何种场合当我们与他有交通时,或者与他来往时,我们对他的态度是与他没有不按规矩而行截然不同的。现在很明显地这事件不能应用在,受过浸的信徒向着未受浸的同道信徒的态度上。圣灵不允许我们在祷告上,在阅读及查考圣经上,在公开和亲密的交往中,以及在主的工作中拒绝与他们有交通,像对那行事不按规矩的。”就因这次的谈话使慕勒有了定论,他事后写着说:“戚伯门弟兄引用的这段经文(帖后三??)使我看见主在这件事情上的心意,就是我们该接纳所有基督已经接纳的,不论他们在恩典和认识的程度上达到多少。”

  然而在“以便以谢”,戚伯门并没有强迫他的友人们接受这观点。这样迟慢地放下老旧的严格浸信会的规章,遭受到他在普里茅斯有些人的批评。诸如达秘等人正在该地享受根据新约圣经而有的交通,他们发现很难理解为何戚伯门不能立刻在班斯泰埠设立如此的交通,他们争论说若是一件事是合乎圣经的就应当立刻遵行。但戚伯门保留着认为即使这是对的,仍是需要教会来实行;并且若是一些人如此实行违反了其他人所信奉的教义,就只有引到起分裂。他在多年后回顾说:

  “自从我来此六十年,我曾等候那些自称为浸信会教徒的在心和判断上合而为一;当他们中间大部份因着神话语的能力,愿意放下他们的墙,我们仍旧忍耐等候那完全合一的判断。为此我就被那些多蒙恩的人所怪责,他们当时正在德文郡的南部努力引进按照神完全真理的圣徒合一的见证,那时我们若不忍耐等候,现在我们就不可能拥有并享受彼此的相爱和灵里的合一。”

  他要每一位在“以便以谢”有交通的信徒看见这转变的需要,他说:

  “在那些日子有一位弟兄来访问我,催促我将那只准已受浸的信徒参加擘饼的严格条例取消。我回答说我不能强迫我弟兄姊妹的良心;并且我继续我的职事,忍耐着从神的话来教导他们。我清楚知道当时我能实行这件事而得到大多数的同意,但我认定藉长时期的辛苦工作,使所有的人同心一致是更讨神喜悦的。”

  这件事何等显出牧者忍耐的榜样!在基督的教会中多少磨擦得以避免,若大家都能如此节制。诚然这是一位有爱心之人的声音--真正是一位弟兄!另一面,也有一些人因戚伯门的讲道而感不快,在他来班斯泰埠两年后,他们就离开“以便以谢”,并试着去另组一教会--这一尝试很快就归于徒然。浸信会之一刊物(北德文郡的浸信教会)上称这一步骤是“起因于戚伯门先生所领导位居教区牧师楼巷之原初浸礼教会,接受了特别的观念,所以与一般同宗派的在灵在实行上脱了节。”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同一刊物在一八八五年记载这失败的分裂事件事,对戚伯门致敬意说:

  “我们想应该正确地说,虽然戚伯门先生从浸信会分别出来,而成为所谓的一位普里茅斯弟兄,然而他仍继续在班斯泰埠做基督的工作许多年,并得到神大大的祝福。他为许多信主的人施浸,一大批跟随他的人在所谓『房间』内聚集。在圣洁的生活、高贵的品格,以及自我牺牲上少有人像他;现在他是上了年纪,但他仍然如孩童般的单纯和谦卑。”

  有多少人经过多年的争论,不断地显出爱心和忍耐,以致在他们有生之日那些与他们强烈不同的人中仍有公正的人向他们致如此的敬意?

  终于在“以便以谢”的全体信徒对于交通的条件有一心一意的看法,那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当戚伯门取消老旧严格的规条而能欢迎所有真正重生者来到主的桌子。

  镇中最富有之一的约翰密勒先生,就是德比花边工厂的老板,是一位浸信教徒,且是反对严格观点的。当戚伯门来到班斯泰埠,这位绅士热切地要在这镇内设立一个普通浸信会的教堂,若是戚伯门感到得以使在“以便以谢”的转变成为普通浸信会的立场,他可以获得一位具有影响力的跟随者。但他感到接纳一位未受浸的信徒经常地来到主的桌子,乃是与他有最完满的交通,因此他不能同意普通浸信会弟兄们的看法,将这样的弟兄看作“非会员”。

  再者,他在事奉上的看法也与普通浸礼会有别。所以密勒先生就在“以便以谢”附近转角处,另建一座教堂,在戚伯门先生来到这镇不及十二个月时就开始聚会了,但建筑物不能成为一个教会,并且事情弄得很糟,在三年后这座建筑物就公开出售;天主教很盼望在这镇里开始工作,就来洽商购买。幸亏这宗交易没有成功,经过再次的努力,这普通浸信会也就比较有进展。

  同时在“以便以谢”的工作于神的祝福之下,力上加力地往前进行,所有一同交通的都留意遵守神话语的教导,他们中间有彼此相爱的真实联结。当姊妹们相遇或分离时,常常彼此亲嘴--因她们是戴着帽子的,这样的举动很不方便。那些在主日走过教堂外院的时常有趣地见到,甚至弟兄们“以圣洁的亲嘴来彼此问安”。(注:林前十六20直译)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