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爱的教育法(二十三)
鲍思高

  应该教育儿童孝敬父母

  主曆1886年,鲍思高收到法国蒙卑列(Montpelliergp)教区大修院院长的信,再三要求他说明自己教育儿童的秘诀。那位院长已是第二次写信给鲍思高,向他提出这个要求了。鲍思高第一次答覆他时,曾这样写过:我可以使我的学生服从我的一切命令;这是因为给他们心里灌输了敬畏神之情。

  那位院长立即写第二封信给鲍思高:“敬畏神只是智慧开始而已。可是,在这开始之后,怎样才能完成教育的工作呢?请示知你所用方法的关键,使我也能利用它来造福我的青年修士。”

  鲍思高把那封信摺好,高声说道:“我的教育法!我的教育法!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啊!我常是随着神的感动,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我的教育工作。”他思索了一下,接着又说道:“必须爱别人,才能受人爱。”(太二十二38-39)

  根据各位社会学者的结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尊敬长辈的观念。在这方面,首先受到损失的,就是那些身为父母的人。由于他们更喜欢作孩子的玩伴,而不作父母,所以逐渐丧失了自己作父母的地位和权力。他们越相信必须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缩短,甚至把它完全消除,他们就看着自己的孩子越远离他们,越抛弃他们。当今这一代,被人称为“无父无母的一代孤儿”。社会固然是在迅速地演变中,可是子女对父母,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基本关系,是在一切的演变范围之外。这些关系的表达方式可能改变,可是它的本质是不能改变的。

  *孝敬在于尊敬父母,以及服在他们权柄下这两件事。孝敬父母的孩子,谦逊地承认自己应该服属在父母之下。(弗六2-3)子女在婴儿时期,这种顺服是全面性的。后来子女逐渐学习享有自由和负起责任,这种顺服的程度,也就是逐渐降低。不过,它总不会完全消失,只是精神化,而变为感激的种种知恩之情。

  *应该给儿童灌输这种感激父母的知恩之情。作子女的,总不可忘了,父母曾全心全力地为他操劳,父母有力的双手,曾是他唯一的支持。他总不能想像,自己曾是父母忧思劳作的对象。父母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费心劳力,无非是为了子女。”

  *应该教导儿童,到了父母衰老和去世时,他就觉得自己应该负起作子女的责任。这种责任,往往给子女极重大的义务。有些老人衰老的时期很长;他们慢慢地失去以前为人所景仰的美貌和精力。作子女的必须常很小心,避免一切忿怒的举动,大伤年老父母的心,使他们深深地感到自己衰老无能的痛苦。子女这时应尽的本分,的确非常沉重辛苦。为此,神特别定出了一条诫命:“你应该孝敬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父母的晚年,真是子女的长期考验。可是,这也是多么好的机会,使子女能孝敬自己的父母!儿子小心照顾年老力衰的父亲,多少成为自己父亲的慈父。

  *为了教导儿童孝敬父母,作父母的应该知道引导子女,而不使用强迫的手段;命令子女,却不摆起发号施令的架子;要在宽大慈爱的气氛中,行使自己的权力,使自己的子女逐步享有自由的权利。作父母的应该多么留神,多么小心;对待子女,要多么注意他们的心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态度上,要宽严相济,公允适中,尤其是当子女们正在青春发育时期,更要特别谨慎。

  儿童时期完全顺从父母,少年则学习自治检点,到了青年时期,则对父母表示信任,而知道感恩。孩子由自己的父亲,推想到造物的神。”“上天下地的一切父道,都是由祂而得名。”孝敬之情,自然归结于信仰观念。鲍思高的教育法,都在这里了。

  应该教育儿童祷告

  “将我们一天所遇见的人都献给神,求神祝福他们。”

  主曆1858年初,鲍思高要还一笔很大的债;可是钱袋里一文不名。债主已经等了好久,说明在那个月的20日以前,绝对必须把那债务弄清。在被迫得无路可走的时候,鲍思高就叫几个学生来,对他们说:“今天我需要一个很特殊的恩典。我要到城里去。当我不在学校里的时候,你们之中常要有一个人在教堂里祈祷。”

  学生们都答应了。鲍思高就出去,刚走到总主教公署前那条马路,在外方传教会圣堂附近,迎面来了一个陌生的男子,很客气地交他一个信封,里面有好几张1000元的钞票。这在当时真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鲍思高觉得很奇怪,一时不敢把钱收下,就问道:“先生给我这笔钱,是为什么?”

  “请您把它收下吧!好用来帮助您的学生。”那个陌生男子坚请鲍思高接受那些钱,也没有说明捐款者的姓名就走了。

  鲍思高常这样,每有什么需要时,总是採用祈祷的方法。结果他常能得到他所需的恩典。他常这样对学生们说:“谁祈祷,就好像去见国王一样。”

  祷告是什么?它的定义是:“在我们内心生活着的神的儿子耶稣,因圣灵的工作,同天上的父神对谈。”

  *应该使儿童明瞭,祷告是心神深深地嚮往神。它有些像一位母亲关心她的一个生病的孩子:她多次去探望他,测量他的体重,医治他的疾病;就是连她在厨房里做饭的时候,也是惦念着自己的孩子:她的思想总是嚮往着他。

  *如愿教孩子祷告,必须使他认识耶稣。耶稣并不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祂是一个活人,一个最生动的生活者。要认识耶稣,就应该熟读福音书。耶稣在最后一次晚餐中,曾亲自说过:“……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十七3)有一位很有名的俄国作家,在他的写字台上,刻了这句话:“如与福音分离,就是只不过几天的时间,也使我害怕。”

  法国一位大神学家甘梅商(P. L. Grandmaison)劝人说:“你们应该在福音里,研究、寻求、探索,不停地为你们自己和别人,发掘出取用不尽的耶稣的财富。你们要有决心,仔细阅读福音,甚至能把它背诵出来,或更好说,甚至使你们与祂联合,为祂所吸收。”

  *应该教儿里每天找一些适当的时间来祷告,有人说:“我没有时间祈祷。”为什么没有时间?一天二十四小时,其中八至九个小时用在睡眠上;九至十个小时用在工作上;一个一个半小时用在交通上;一个半至二个小时用在进食上。只要用一刻钟来向神祷告,就能使你整天都喜气洋洋,沐浴在阳光里。

  *应该使儿童知道,祷告好比赛跑;谁起跑得好,就有胜利的希望。凡事开端最为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清早,必须摆脱一切的忧虑,清除纷扰的庸俗思想,放下一切烦恼的事务,虔诚地祷告,一心嚮往父神。”

  *鲍思高给学生们清楚地解释,神是在我们的内心,祂是在那里接见我们。一天之中,祂不仅是在我们的教堂里,也在我们的心里,等我们去见祂。在我们内心的神,并非缄默不言;祂对我们讲话。不过,必须保持心境宁静,才能听到祂的声音。祷告正是在于思念父神,同祂密谈,将我们一天之中所遇见的人都献给祂,求祂祝福他们。

  鲍思高对那些负责教育学生的人说:“谁若以劝人祷告为耻,就不配当教师。”他又说:“如果我们能使学生喜欢祷告,我们就尽到了一个最重要的本份。为此,我们教学生祷告所用的时间,是用得最好的时候,远比我们教他们读书,使他们玩乐所用的时间,用得更好。”

  摘自:《爱的教育法》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