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
耶稣家庭的见证 “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提前三15、16) 神设立教会的目的就是彰显他的圣洁、公义和爱,其中最大的就是爱,因为神就是爱。教会藉着信徒彼此相爱及爱神合一的力量去爱世人,这是神所计划的旨意。中国山东耶稣家庭,就是在这个原则,向教会、众圣徒及世人呈现出主耶稣基督舍己的爱。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论“爱”是“最大恩赐”。这恩赐的具体表现就是在第十二章的“肢体生活”中,所以若“肢体相爱”就是基督教会的“最大恩赐”。 教会中“最大恩赐”的具体表现在“肢体生活”,而“肢体生活”的最高表现,乃是达到约翰福音第十三章16节之“为弟兄舍命”。这也是信徒灵命成熟的标志。这些恩赐都能从耶稣家庭的见证中寻找出来。“家庭”对外面任何信徒;团体及个人,都没有分门别类的宗派观念,只要你是一位基督徒,他们就是肢体的情分看待你,称你为叔叔、伯伯、姊姊、弟弟。 “耶稣家庭”在中国的兴起,乃是神亲自作的,它的特点不是“先知讲道”,不是“说方言”,不是“教会真理”,乃是“肢体相爱”。 “耶稣家庭”简称“耶稣”,是近百年来中国两大属灵运动之一,以“凡物公用”、“平凡的生活”、 “肢体相爱的生活”等为原则,呈现出基督爱之生命。正如中国内地会的医生李岱汶在他《耶稣家庭印象记》所说的:“‘耶稣家庭’,是基督福音落在中国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枝鲜花和硕果。它是土生土长的,生活纯粹自立化,它不注重讲道,而注重彼此相爱生活,摆脱了会堂式的信仰。达到真理的实践。正如一位弟兄所说:‘对于耶稣家庭而言,道即是生活。’” 我们遇见许多曾在耶稣家庭生活过的年长信徒,有西北传道人和信徒,听到他们所经历的事,可以知道他们在中国为神作了美好的见证,这些美好的见证在当地普遍传开,连反对基督教的执政当局都无法否定他们美好的见证。正应验了保罗在提摩太前书第三章所宣示敬虔的奥秘。以下摘录李岱汶和其他耶稣家庭弟兄姊妹的见证: 一、耶稣家庭初创之情形 耶稣家庭为中国信徒敬奠瀛和几位属灵领袖所建立,有董恒新、陈碧玺医师及左顺真。敬弟兄生于山东省泰安临汶区马庄敬家杭,自幼醉心儒学,具有求道之决心,于民国元年入泰安萃英中学读书,该校乃基督教会所办。入校后一面读书,一面查考圣经,经数年之详细观察,方知基督教乃一出世入世之真道,耶稣实为舍命爱人之救主。即笃信不疑而真诚接受之,并愿一生一世效法耶稣平民化的精神,走那吃苦舍己的道路。他信主后,蒙召作全时间传道人,在医院传道,有一份固定薪水。 然而他出身贫寒,从小就同情穷苦农民。因此,他愈深思主叫人变卖产业分赐贫穷的道理,就愈觉自己按月领薪,丰衣足食,是违反主的教训,不顾贫苦人群的福利,这种对主教训的深刻领悟,使他日夜不安。终于得到妻子的同意,辞去安适的工作,变卖所有,分赠贫穷,当起周游四方,一文不名的传道人,而以见证福音,露宿乞食为生涯。 1921年的阴历正月初一,敬奠瀛约集同道,组织“圣徒信用储蓄社”(简称为“圣徒社”),址设马庄敬家杭。其目的在于促进从事于农工商业的基督徒“合作储蓄”,以期建立经济基础,改进信徒生活,推广天国运动。经数年之努力,“圣徒社”因不幸而归失败。 二、耶稣家庭发展之过程 1927年,除解散“圣徒社”外,又邀请社员中弟兄姊妹十余人,组织“蚕桑学道房”。他们放弃私有财产,实行信徒共居,决心效法基督,守贫穷,共甘苦。初创时期,他们一贫如洗,既无寸土,又无片瓦。于是向夏传真借来旧房一座,又向别人租用土地二亩,购买旧织布机三架,开始纺线织布,耕田种植,饲鸡养鸭,过起信徒相爱同居,为主吃苦牺牲的共产生活来。不久,他们改“蚕桑学道房”为“耶稣家庭”,凡愿参加者,都受欢迎。这是耶稣家庭运动的开端。 这十余位信徒以发起人的地位,以身作则,实行主的教训:“变卖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你还要来跟从我。”(路十二33、十八22、太十九21)都把自己的财产全部周济穷人,而为主的缘故,甘心成了贫穷人。他们又果决勇敢的实践主的吩咐:“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和母亲了。”(太十二48、可三33)把前来参加的信徒当作亲人。但是大家都是决心实行主内皆亲属,人人都尽力的吃苦克己。他们都坚持两种不可破的信念:一、为了作忠实的基督门徒,必须放弃私有产业,根除财利动机,因为金钱是灵魂的牢狱,是神人之间的障碍。二、自己更生,刻苦自律,在主内相爱互助,同受圣灵感化,共享天国福祉。其最终目的,是推广耶稣家庭运动至世界各地,使这甘心贫穷,效主牺牲的大家庭普遍人间。 直至1930年(民国十九年),才迁至马庄北坡新址。先盖了七间草屋,过了两年,又盖了七间砖房。 由于前来加入的人多决定凡来加入者,必须变卖财产,分给穷人,自己来亲手劳力,刻苦维生。但是以后人数增多,小小田亩之生产,和纺线织布之收入,不够□口充饥。于是许可前来者携带财物,归于公用。然而这些人几乎全是贫苦农工,及战乱中的难民、受伤的军人,财产根本稀少。再经军阀抢劫,或兄弟分产,纵使有人带来,也是微不足道。可幸者,偶而有人带来不少财产,对家庭的生计颇多改善。例如济南一位药店老板,放弃了舒适的行业,来参加劳苦贫穷的生活。他不但带来了一大笔金钱,而且也带来了七十八亩地。其他未曾放弃世界而对耶稣家庭表同情的人,也曾慷慨捐助。一位有名望的王医生(牙医),和陇海铁路的赵局长都在此列。 耶稣家庭大小份子的劳苦努力,和同情信徒的慷慨捐输,他们不但饮食穿着可以维持温饱,还有余款扩建设备,以便收纳更多的人。但是加入的人不断增加大约五百人口,生活愈穷苦,人口愈增多,规模愈扩大,制度也愈严格。凡入家的必须破产,否则不能列为家庭的基本人口。断炊喝开水,扫磨膛(家中无粮下锅,扫磨膛以作全家一餐),吃四个眼睛的“糊”(言其稀可将吃者之两眼在碗中清晰照出),是家中日常生活的情形。虽如此艰苦,亦严守着不劝捐,不欠债的起初信仰,吃粗穿破,努力生产。 耶稣家庭是一个自立自足的团体,每位成员各尽其职的共同生活,为工作便于领导计,本家分农工、石工、铁工、木工、鞋工、针线房,医药部、婴儿部、幼稚部、学道班等部份,各部有专人负责领导。又有总务部,由男女家长司账文书及什务等人组成,以领导全家各部份工作。此外又有粉房、精制龙口粉丝、泰山果园,畅销本地及津沪各地,藉此生产,家中人可吃粉渣、豆浆,以补生活方面之不足。 由于全体信徒全部奉献,他们在几位领袖智慧安排之下,共同过家庭式的生活,各部活动组织严密,工作勤奋,成绩显著,自不待言。整个马庄家庭,男女老少,数百人欢聚一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俨若世外桃源,人间天堂。他们全体效法主耶稣实行克己、周济贫穷。(林后九9)竭力实行过最简朴共同生活标准。为了帮更多贫苦群众,他们定期禁食挨饿,工作更加辛劳,誓志冻饿饥腹,要比难民更苦。 这种效法主唯恐不像,克己唯恐不力的奋勉精神,充溢于整个马庄。凡耳闻目睹者,无不令人由衷诚服而心灵向往,一时人数大增,无论马庄老家或新建家庭,都有人满之患。 到1949年,耶稣家庭运动,已普遍大江南北十余省,尤以华北地区为最甚;而在华北,以省的单位而论,又以山东为小家庭最多之处。因为山东马庄的耶稣家庭,既为运动的发源地;其发展由近而远,由山东至东三省,河北、山西、□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苏等地。这乡下贫苦农民的天国运动,在那时竟冲进了通都大邑,而在商业文化中心的汉口、芜湖、南京、上海建立了根据地。至于全国耶稣家庭支部──小家庭──的总数,据他们自己不完全的报告,全国大概有一百二十七个。 三、耶稣家庭的属灵特质 耶稣家庭的见证,在世人面前活出基督身体的丰满和荣耀,神的道在他们身上活出来,这是神在创立世界之前对教会的计划,也是新耶路撒冷圣城的预示。(弗一23、三8-10) (一)完全的奉献 作主门徒的条件是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奉献的实行便是钱财与一切才干,完全交在主手中,过信心的生活,正如马太福音第六章所说的。因此,钱财的奉献是作主门徒先决的条件。 为要跟随耶稣,作他忠实门徒,人必须先变卖一切,分给贫穷人。这在耶稣家庭叫做“破产”。凡保留一部分产业,或变卖后保留一部分钱财的都不算澈底破产,都不是真实门徒,也当然不够资格加入耶稣家庭。因为主耶稣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的说过:“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人变卖“一切所有的”,全部“分给穷人”,自己毫无保留,自然就“澈底破产”了。 根据敬奠瀛的教训,耶稣的道路是吃苦的道路,破产是跟随耶稣的起码条件,破产的人,是有决心吃苦牺牲的人。敬奠瀛又把破产比作“破釜沉舟”、“背水战争”、“撇弃所有,抢进方舟”。据他说,一个破产的人,就如破釜沉舟,毫无归路,只有继续往前。又如军队打仗,背临大江,全无退路,唯一的出路,乃是面对敌人,向前冲去。再如洪水泛滥时,人为了保全性命,必须抛弃一切,而逃进方舟。这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人若完全无依无靠,面临绝境,必定紧抓耶稣的生命线,而凭他救渡。任何信徒,有了这种勇往直前,继绝后路的澈底破产决心,不但有资格跟随耶稣,学他为人吃苦牺牲,而且在天国的道路上,必定凯旋胜利。【注】 (二)彼此切实相爱 彼此相爱是主耶稣给十二门徒的一条新命令,这是教会属灵生命的根本。除此以外绝对无法进入教会的实际,更谈不上教会的见证。但彼此相爱的先决条件是完全奉献与主同行,得到主爱的生命,才能在神的教会中共同生活,活出爱的生命。 耶稣家庭是爱的大家庭。他们的组织是以“家庭”为本。凡愿意澈底破产,诚心加入的,不论教育程度、社会背景,一律欢迎。但是参加的人,从开始就了解,他们所进入的,不是一个普通社团,或机关组织,乃是一个多代同堂的基督徒大家庭。一旦成为家中一员,按各人年龄,定名分,重新排行。此后人人皆亲属,彼此直呼名字,再加辈份,一如上述。为此之故,甚至凡去访问的人,都得报告名号,宣布年龄,为的是家长介绍贵宾之后(多在饭厅或礼堂),家中老少可以知道如何称呼请安:呼名之后,再以自己的年龄,适当的加以“伯”、“叔”、“哥”、“弟”或“伯母”、“婶婶”、“姐”、“妹”辈份。如此称呼,不但长幼有序,辈分井然,而且恳切热诚,极表欢迎,大有骨肉亲属之情。难怪凡与耶稣家庭有过接触的人,都有游子方归,亲人围绕之感。他们问寒嘘暖、献茶端饭,关切之情,无微不至,使人心中感触万千,不能言喻。 由于共同生活的关系,在彼此相爱能够达到生活的层面。(约壹三16-18)他们对待所有得救重生的信徒也是以弟兄姊妹称呼。至于没有信主的外邦人一律以爱心待之,在生活中尽心、尽力帮助他们。由于有了一个爱的家庭,他们便能联合全家力量服事周围贫苦百姓及战乱中的难民。主日是被“家庭”用来作为对他人工作的日子。礼拜六就把工作小组的名单和他们的任务公布。这些名单是各部负责人在每礼拜五晚所举行的业务会议上编排的。他们把周围的乡村观察一遍,把贫困的和那些没有农具和耕畜的家庭,以及寡妇孤儿们的名单列出。于是个别的小组便被分派去从事一项特殊帮助别人的任务,他们还把本区域内需要修筑的道路、桥梁和别的公用器具也编列了计划。 这与英国早期卫斯理教会所做的一样,他们每周主要的服事是安排每“班、排”每一位信徒出去照顾社区中的孤儿寡妇。 【注】:耶稣家庭的团体生活,并非教会的唯一样式。完全奉献中,钱财的运用是一个完全交在主手中,由主来支配。在个人及团体生中均可实行“变卖一切分给穷人”的原则。在教会历史中有许多团体,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将它实行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