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种族纷争下和平先躯──蒲卡.华盛顿(一)

张文亮

  可能除了黑奴以外,没有人能知道黑奴对自由的渴望,
  一八六五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
  黑人获得林肯总统的自由解放令,
  自由的欢呼声只在一夕之间就停了,
  他们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经济能力
  仍然处在为奴的状态,
  面前一片广大而无知的旷野……。
  许多南方的白人认为,战争还是在持续下去,
  一八六六年三K党成立,燃烧的十架,
  白面具内的冷酷,杀了无数的黑人。
  一八七○年田纳西州立法禁止黑白通婚,
  南方各州立刻跟进;
  一八七五年议会立法黑人不准进入白人的旅舍、
  戏院、学校、车厢……,
  自由的大地,仍然笼罩着一股白人至上的阴霾。
  不同种族的冲突,迸发出谋杀、暴力、私刑、焚烧、
  责骂、不信任、愤怒、怀恨,
  所有可怕的字眼,在这些冲突逐渐迈向高潮之际,
  有一位黑人基督徒出来,
  他说:“我们必须跳出自己族种的主观,
  才能解决种族问题。
  在政治、社会、法律的法则之上,
  有一个更高的原则,
  在那里人与人的区分,不是基于种族、肤色、
  言语、政治、宗派的不同,
  而是人性的善恶。
  必须有人,为人类未来的福祉,
  寻找一块更大、更广的空间,
  以容纳许许多多、琐琐碎碎的不平,
  为此,我把我的一生,
  像粒和平的麦子埋在种族纷争的大地里。
  正如耶稣所说的:“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
  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23)
  大大的平息了美国南方的种族纠纷,
  使一八八○~一九一○年成为“重建美国新南方”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uth)的时期。

  在深黑的煤矿坑中,他静静地靠着坑柱,打开头上的矿灯,一遍又一遍的背课本里的单字。他在这里工作已经六年了,从九岁开始学习抽气打水,到现在深至几百尺下的挖煤,他不忘自己立志要读书的意愿。忽然听到矿坑黑暗的另一端有两个矿工在闲谈:“有所学校叫汉普敦技术学院(Hampton Institute),是黑人第一所高等教育的地方……。”“汉普敦、汉普敦……”他反覆的念着,在望不见的地下深处,向着他所不知道的上帝祷告:“希望有一天能到汉普敦。”

  悲惨童年

  他的家在火车铁轨旁,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日(1856-1857年之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来自何处,他没有自己的姓。在九岁以前他还是个黑奴,没有自由,没有学校,甚至不知道鸡肉是什么味道。惟一一次吃鸡肉的经验,是在半夜里,母亲回家,可能是偷了主人家的一点剩肉,她把肉撕成细丝,深怕浪费了一点肉渣掉到地上,一丝一丝的放到孩子的嘴巴里。

  改变他一生的是有一天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跪在他的床边,迫切祷告,求主给她的孩子自由,并知道要念书。他也看到一些老黑奴死前哭泣地抱着圣经,一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自由,而是不识字,到死前都没办法亲自读圣经。他决心要识字,要念书,要受更高的教育。

  “念什么书?!赚钱才重要。”满嘴酒臭的父亲咒骂道。从此美登镇(Malden)的煤矿坑多了一名小矿工。每天上午四点到九点他去挖矿,然后到学校上课,下课回来下午五点到七点又下矿坑。教育的内容进入他的脑海,要受教育的旺盛企图心溶入他的性格中。在学校他给自己取个华盛顿(Washington)的姓。即使省下一点一滴的时间与体力来念书,蒲卡.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的前途看来还是像矿坑般的黑暗。

  整理不完的一小块地

  煤矿的女主人路弗娜女士(Mrs. Viola Ruffner)需要雇用一个男佣。华盛顿的母亲赶快给孩子报名,并且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反覆的叮咛他,路弗娜是全镇最严格的女人,没有一个佣人会在她身边留太久,但是为了要念书,华盛顿必须全力以赴。

  一八七一年的初春,华盛顿到了镇上最大花园的房子。华盛顿后来回忆与这位超级严格的老女人第一次的见面,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描述。他紧张地站在她面前,两腿不住的发抖。无疑的,她是他所见过最冷酷的女人。第一道命令是:

  “整理屋子前面的那块草地。”

  华盛顿迅速的跑去,举起镰刀,俐落地砍去草地上高高的野草。

  “路弗娜女士,草地好了吧?”他嗫嗫道。

  “不行,再来!”一句冷冷的回答。他想起母亲说这是超级洁癖的人。他又跑去,跪在地面,把草场上的每一棵杂草拔出来,才满意的跑过来说:“路弗娜女士,草地好了吧?”

  “好了?这叫好了?这才开始呢。再去!”依然冷漠。

  华盛顿暗自在心中骂道:“你这个臭北方佬女人(Yankee Woman)!”这次全身趴在草地上,捡去每块石头、纸屑、枯叶……又过了好久。

  “路弗娜女士,草地好了吧?”他筋疲力尽的问道。

  “唔!还是不行!再去!”

  难道为了那一块小草地,他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合格吗?

  他真想绝望的往大门冲出去,再也不踏进这女恶魔的家一步。但是,这可能也同时放弃了念书的大好机会。咬紧牙根,他再回去把草地的表土弄松,把倒下的草扶起,把踏过的足迹抹去……又做了好久。

  “路弗娜女士,草地好了吗?”华盛顿几近绝望的问道。

  终于合格了,他获得这一份工作。在华盛顿的一生中,这是第一个转机。这个“臭北方佬女人”,开放家里所有的书给他看,教他英文、会计、资助他继续念书,给他良好的生活环境,华盛顿三十年后在《力争上游》(Up From Slavery)一书中写道:““路弗娜女士所给我的功课,是我一生中在任何地方也学不到的宝贵资产,从此无论在家中或在路上,看到一片小纸屑我都会去捡起来……她成为我最要好的朋友。”“我在这里学到:经常保持干净,其背后有一个更基本的精神,就是绝对的诚实与坦诚。挑剔的工作,高标准的要求,增加工作完成时的满足感,就是最好的报酬。”

  一小块草地,就可以让他学到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受教育不在于有多少的花招、名堂,而在于由小地方踏实、忠心的做起。

  脚踏实地

  一八七二年秋天,华盛顿挥别家乡的母亲与路弗娜女士,前往五百哩之外,他梦寐以求的汉普敦技术学院求学。离开熟悉的家乡,他才更深的体会黑人受歧视的程度。在旅程中,他只能攀在驿马车的车顶上,晚上不能住旅舍,只好睡在干水沟里;没有餐厅准黑人进去,他只好像乞丐般的乞讨食物……,到了汉普敦的校门,他口袋只剩五分钱,全身又脏又臭,几乎有一个月没有洗澡,没有更换衣物。

  “你就坐在那边等等吧!”主持技术学院入学面试的马吉女士(Mary Mackie)看他一眼,就叫他坐到一旁去。华盛顿看到许多新生一一通过入学口试,而他却枯坐一旁,紧张的不得了,真怕没有学校可以念,自己多年的努力与期待都将付诸流水。忽然马吉女士瞧他一眼:“隔壁的房间需要清理,你去扫一扫吧!”华盛顿心里不禁欢呼起来,也许考数学、自然他不会,但是考扫地,连讲台也搬移,再全部擦四次,房间的角落也再三擦拭。我感觉我的未来,就决定在这房间是否干净。”抹完后向她报告,她走进来,拿起一条白色的手帕,绕在食指上,由墙角笔直的抹过去,抹到另一边的墙角,手帕上没有沾上一粒灰尘。她说:“我想你可以进来就读了。”“喔!那时我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以后我的求学过程又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考试,但是我认为一生中考得最好的一次──就是抹地板。”

  信仰的更新

  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自以为是最会扫地的人,不久他与马吉女士一起擦窗户,他擦一边,马吉女士擦另外一边,他发现贵为副校长的马吉女士竟然比他擦得还亮,连窗户的四个角落都擦得一尘不染,而且她在擦窗户时,是很享受地乐在其中。他看到一个大人物在这种微不足道的卑贱工作中,得到这么大的满足,他才恍然大悟,美国富强的基本关键是:“一批基督徒活出了劳动是一种神圣。”在以后的种族纠纷中,华盛顿要自己同族的同胞保持冷静,甚至要向对立的一方学习,因为我们连对方的优点都还没有学到。

  汉普敦技术学院也成为华盛顿一生的转捩点。除了受更高的教育以外,二年级的女老师洛德(Nathalie Lord)把福音传给他,他成为一个基督徒。华盛顿后来写道:“在汉普敦的日子,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一门课,不是学校所开设的,而是我认真的读圣经。在此之前我不在乎基督耶稣是谁,更不在乎圣经。但是二年级以后,在一生中我每天都读圣经,无论在家,或在外工作,我立定心志:不读一章圣经,就不开始一天的工作。”除此以外,华盛顿又念数学、地理、英文文法、自然史、科学、农业、阅读、演讲学……。华盛顿写道:“教育的目的,不是给人一个不用努力工作而可轻松赚钱的捷径。现在我才知道,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承受更多的责任,并且更能独立地去解决世界上的问题……。教育给人一种自重自尊的心理价值,不只在课本上学习到,更能在生活上经历到。”一八七八年,华盛顿又到卫蓝德神学院(Wayland Seminary)念了一年,修拉丁文、希腊文。他成为当时受高等教育的黑人,他善于演讲的天赋,也逐渐凸显。他已经二十三岁了,认真地思想未来要做什么,不是赚更多的钱,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哪里是他事奉主耶稣的祭坛。有人劝他从政,在政治上为黑人谋福利,而念法律,成为律师被公认是从政的最好台阶。华盛顿思索很久,决定以“教育”成为他事奉的祭坛。他写道:“教育带着服务的特性,是律师所不具有的。教育的改革是回到人性的原点,是法律无法探触的层面。在我短暂的一生,有限的精力,我所能给的应是教育。正如我的老师马吉与洛德,我想成为教育界的宣教士。”他一决定,就有一道门为他开了。

  原住民进步的二大瓶颈

  当时美国与西班牙打仗,美国政府担心战争期间,印第安人会造成内乱,就抓了七十五个印第安酋长。汉普敦技术学院的校长阿姆斯壮(Samuel Armstrong)极力主张与其囚禁印第安人,倒不如送来学校念书。这个建议被采纳后,阿姆斯壮就写信请华盛顿担任这批印第安人的老师,兼印第安人的舍监。这个安排后来证明是一个成功的计划,印第安人也可以像一般人一样念书、求学。这个工作的成功,促使美国政府在宾州的卡里斯里巴洛克斯(Carlisle Barracks)成立第一所印第安的技术学院。

  华盛顿教育这批过惯原野生活的印第安人,开始时非常吃力。印第安人自视甚高,看不起白人,说白人是一群皮肤苍白的软弱族类,更看不起曾当过白人奴隶的黑人。在学校里印第安人成天赤脚到处奔跑,不然就是饭后围坐草席上轮流抽长烟。华盛顿决心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实际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走路穿鞋子,教他们自然科学、农业技术,饭后刷牙而不是抽长烟。他发现印第安人恩怨分明,你对他们好,他们也以好来回报。如此渐渐步上受教育的轨道。

      带领印第安人的时间,给他一个非常重要的看见,他由另一个种族的习性,看到了自己种族的缺点。印第安人在美洲大地,黑人在非洲内陆都曾经一度拥有辉煌的历史,为何在时代的巨轮中,沦为白种人阴影下苟延残喘的族类?有两个原因可能是原住民的致命伤,华盛顿以教育的观点写道:  

  “黑人与印第安人多年来不能进步的原因,是他们的思考方式,缺乏逻辑,缺乏准确深入思索的能力;第二,他们的生存依附在族群部落,或自然环境,不想从人群中独立出来,或从自然环境中分别出来,不愿追求个人自由,追求人对环境的管理,以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没有进步。”他认为“必须带入基督信仰的教育中(有次序的上帝,带来有次序的创造;有次序的启示带来有次序的思维与逻辑)。并且追求个人在上帝面前存在和事奉的价值,远超过对环境的依附,才能带动整个种族的进步。”

  

  他有这样的认识后,在遥远的南方才传来塔斯克基(Tuskegee)的呼声。这个呼声将唤醒成千上万黑人沉睡的心灵,扭转了一个世代的信仰与带起教育的复兴。直到今日塔斯克基仍被公认是黑人教育最重要的里程碑。

  塔斯克基的呼声

  历世历代以来信仰的呼声相当的多样化,在外面的表现上几乎没有重复,信仰的复兴不是套上一个模子就能复制出来。复兴的种子常是深埋在地里,在世人不注意的角落,冒出第一叶的新芽。

  阿拉巴马州的美肯镇(Macon)是美国南方黑人群聚的小城,方圆二十哩内住了十二万五千个黑人,靠着种棉花维持着几近赤贫的生活。一八八○年有两个黑人亚当斯(Lewis Adams)与坎培尔(George W. Campbell),捐出他们卖洋铁罐与补皮鞋所赚的美金二千元、几只鸡、一匹瞎了眼的老马,买下一间半倒的农舍,和一间老旧没人聚会的教堂,向镇方申请成立一所黑人学校。获得镇议会通过后,他们成立一个董事会,写信给汉普敦技术学院,请派一个有经验的白人老师来担任美国第一所黑人高等学校的校长。几天后,董事会全体在车站等新任的校长,没想到校长竟攀在驿马车车顶上(不能与白人同坐车内),更令人讶异的是,风尘仆仆而来的校长,竟是个外表与他们完全一模一样的黑人。但是亚当斯与坎培尔很快的接纳新校长,他们看出华盛顿受过高等教育与神学教育,为人正直,心灵强健,深具基督信仰与人道主义,又对教育事奉有热忱,这是一个刚强壮胆,能够披荆斩棘的好校长。

  埋进土里的事奉

       

  华盛顿看到座落在塔斯克基一片荒芜的校地,破落的教室内没有桌椅,墙上窗户没有玻璃,没有办公室,没有实验室,没有学生宿舍,没有餐厅,没有老师,没有学生,没有职员,没有州政府补助,没有薪水来源,没有私人厂商赞助,只有二千元的建校基金。前途看来就像阿拉巴马州的内陆风,卷起满天黄沙,十分阴霾。他写道:“在塔斯克基的第一年,每想到学校,夜里几乎都睡不着。”但是他没有离开:“每次的工作机会,都是再一次的调整自己;每次的困难,都是自己再一次的学习。”他没有后悔当年留在教育行政事奉的抉择,他写道:“黑人不能长期以群众抗无法探触的层面。在我短暂的一生,有限的精力,我所能给的应是教育。正如我的老师马吉与洛德,我想成为教育界的宣教士。”

  梦幻队伍

  一八八一年二月十二日,华盛顿正式成立“塔斯克基师范与工业学院”(Tuskegee Normal and Industrial Institute),第一所黑人学院往师范与工业技术的方向走,华盛顿采用宣教士海外布道经验的建议:“技术教育是拯救日渐落伍的种族的第一步,如此毕业的学生才能进入社会,占有竞争的优势。”所以他决定先往工业、农业技术教育走,十年以后再发展文、理学院。而他也看准培养师资是所有教育的第一优先。

  建校消息一传出,各处申请入学的信件,如潮水般的涌来,行情彷佛一片看好,黑人好像受教心切。华盛顿头脑很清楚,他坚持精兵政策,能够入学的学生必须:“年满十六岁,能写能读,有代数、英文文法、历史的装备,有坚强的心志,刻苦耐劳,并且乐意帮助别人。”他认为学校不是慈善机构,以有限的人力,若不严格要求、筛选,以后会浪费许多时间、体力去处理本来就不该入学的人。同年七月四日,第一批三十名黑人学生入学。

  贫穷的学校经常也可以吸引来一批不为钱、不为名的优秀黑人老师:娄根(Warren Logan)教农业经济与会计,兼执掌学校财政,使华盛顿没有后顾之忧。他坚信:“学生必须知道钱的价值,去妥善的管理,有效率的运用。”他认为自己的种族“不懂会计,是长期为奴心态累积下来的恶习。”约翰.华盛顿(John Washington)负责体育,他以严格操练学生出名,学生谑称他“上校”,带学生像带兵一样,他是第一个发现黑人学生可以往音乐与体育发展的老师。他组织第一支黑人学生乐队与第一支黑人棒球队。

  戴维森小姐(Olivia Davidson)曾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自汉普敦毕业,她受过神学教育与护理训练,担任高年级的导师、女生舍监、副校长,她以教育为一生最高的热忱,后来嫁给华盛顿,与他一同建立学校;司考特(Emmett Scott)是名作家,担任《德州自由人报》(Texas Freeman主编,进来教授英文文法兼校长顾问。沃克(Monroe N. Work)负责工业研究与推广,是黑人中少有的推销家,与利惠牌(Levis)牛仔裤建教合作,在学校设立服装改良部,并为学校赚不少钱,他的外交触角延伸到东部的大厂家。贝弗德(Rev. Robert C. Bedford)担任校牧,他是位白人牧师,对黑人的灵魂有强烈负担,“用全副的心力去讲每一场道,而且只要有布道的机会,再远,再偏僻,再少的人,他也去。”;喀威尔(George Washington Carver)是学校最著名的科学家,由花生中制造一百多种的产品,而以“花生人”(Peanut Man)举世闻名。在还没来塔斯克基以前,他已在风光明媚的爱荷华州州立大学担任教职,是当时获最高学位的黑人,他来到塔斯克基负责农业技术,他杰出的学术成就与敬虔的信仰,不仅提高学校的科学水平,也给美国南方带来农业革新,并给学生带来信仰的复兴。

  这一批优秀的基督徒老师,一生都埋入阿拉巴马州那个荒芜的学校。这所学校七年后培育出一百六十五位杰出的老师,十年后六百位,三十年后每年有一千五百位毕业生出去,这都不算什么,最可贵的是这批老师的始终如一:有大学请约翰.华盛顿去担任校长,他拒绝;有更大的白人教会请贝弗德牧师去牧会,他拒绝;发明大王爱迪生以年薪百万聘喀威尔,他拒绝;美国总统麦京莱(Mckinly)聘华盛顿校长,担任农业部长,他也拒绝,为塔斯克基的呼声,他忠心至死。有这一群人作后盾,塔斯克基不断的壮大,学校的信誉随着培育出的卓越学生,不断的传出去。华盛顿写道:“学校的创始人坎培尔先生对我讲得对:‘永远要记得,学校或个人最大的财富就是信誉。’” (续)

  注:教会二千年来,神的国度是藉着长大成熟神的圣徒,建造起来,将来他们都要在新耶路撒冷中显出基督荣耀的光辉。求主在神的家中兴起更多器皿彰显出基督的荣美。

【蒙校园书房出版社应允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