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辛生铎夫小传 ( 五 )

  附录

  历史记载国家、民族的事迹,传记则记录个人平生的经历,两者都以事实为根据。可是有些事实只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世道人心、历史潮流毫无影响;有些事实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史识”的历史或传记著者,能从纷乱的史实中择其要者,细述其经过,陈明其因果,指出事件转折的关键,剖析其对后世的影响。每一个历史或传记的著者都有自己记述的立场和观点,故选材各有差异,解释也大有出入。因此,读史必须采纳?议,不能偏执一家之言。基于这个立场,我们在翻译了“初熟的果子”季刊中有关辛生铎夫生平的资料并在本栏连载之后,本期再加上一个附录,摘引一些教会历史或人物汇编中有关辛生铎夫的史?,供读者参考,也补上一些不完备的资料。

  我们首先引录华尔克着的“基督教会史”中有关辛生铎夫《按:在引文中译?“亲岑多夫”》的资料。这本教会史相当受推崇,选材中肯、详实,因此,我们从其中摘引的资料比较多,但也基于一个原则,就是只引录在以往所刊的译文中没有的或不够清楚的资料:

  亲岑多夫男爵 (Nicolaus Luduig von Zinzendorf) 1700 年 5 月 26 日生于德勒斯登。他的父亲在萨克森有选举权,诸侯宫廷中身居显职,也是施本尔的朋友。他出世不久,父亲便去世,母亲再醮,他伶仃孤苦?祖母抚养成人,他的祖母是敬虔派,名革尔士多弗 (Henrietta Catherine von Gersdorf) 。

  “ 1719 年与 1720 两年间,他在荷兰与法国作长途旅行,……他在返国途中,于路过卡斯特 (Castell) 城时与他表妹发生恋爱,但后来发觉在他爱人心目中对一位锐斯男爵亨利二十九世 (Heinrich XXXIX von Reuss) 更?锺情,于是不再追求,并相信上帝必定有意叫他作成某种工作。 1722 年他与亨利之妹桃乐塞阿 (Erdmuth Dorothea) 结婚,婚后伉俪情笃。

  在 1722 年,即有操德语之莫拉维人,以一木匠名大卫 (Christian David 1690-1751) 者?首,开始逃亡至撒克逊。亲岑多夫准许这些难民在他自己?纥仁护特 (Herrnhut) ,……难民意见分歧,他们要另立教会,但亲岑多夫……之意要与萨克森信义派国家教会联合,不过依照施本尔的计画另外加上敬虔团的各种聚会。在另一方面,照当时当地的习惯法,一个有组织的村庄可以自行管理属世的事务,自定管理规章。根据这种习惯法,纥仁护特于 1727 年自选‘长老’,办理属世的事务。亲岑多夫既为庄主,自然对于全庄事务有一般领导权, 1727 年 8 月 13 日全庄举行一次圣餐,于是灵性能力使伯帖勒多弗大团结稳固,以致人多将这日看为莫拉维教会再生之日。

  于是纥仁护特各种管理组织法,由属世方面进行而至于属灵方面,由长老进而成为执行委员会,由委员四人组成,到了 1730 年这委员会有权管理教会事务。后来又从长老中推举总长老,第一任为多白尔 (Leonhard Dober1706 ? -1766) ,他于 1734 从海外宣教区返来,就此职位。在亲岑多夫看来,这纥仁护特团体好象一团基督精兵,要在国内国外推展天国──一种不立誓愿不守独身主义的抗议宗道修道主义,用崇拜与祈祷与全团之主结合为一。到了 1728 年团中男女青脱离了平常家庭生活的方式,各受严峻监视。小孩自幼即离开父母,照哈勒孤儿院的办法抚养长大。团中男女的择配亦编有管理的规章。宗旨在乎造成一个脱离世俗的社团,努力派人往世界各处?建立基督的国度工作。这种运动之发展,后来为两种趋势所阻挠。其中莫拉维份子常求独立为一教会,使古代莫拉维教会全复旧观。亲岑多夫则持敬虔派的原则,仅求在大教会中保持小教会。

  莫拉维弟兄会中人既然愿意往任何处为基督福音作证,由这种精神促成了一种极堪敬佩的宣教运动,至今不衰。……有多白尔及尼赤曼 (David Nitschmann1766-1772) 于 1732 年前往西印度传道,又有大卫及其它数人于 1733 年前往格林兰。两年之后又有很大一队传教士,以施旁恩伯尔 (August Gottieb Spangenberg 1704-1792) ?首,在佐治亚开始工作。由雅卜伦斯基于 1735 年按立尼赤曼为主教,专门照管这种向外发展的工作──为近代莫拉维教会任主教职之第一人。

  到了 1736 年 3 月 20 日他被驱逐离开撒克逊。但亲岑多夫在德国西部勒内堡 (Ronneburg) 与波罗的海 (Baltic) 诸行省获得了工作机会。 1737 年在柏林他被雅卜伦斯基立为主教。

  在亲岑多夫寄居美国的一段时期中,至为活跃。…… 1743 年 1 月亲岑多夫起程返欧, 1744 年 12 月施旁恩伯尔受任?主教,督察美国各地工作。

  亲岑多夫虽然赞成与教会分离,但莫拉维运动到底难免由渐而成一个完全独立的教会。 1742 年普鲁士政府公认它为教会。到了 1745 年莫拉维教会完全组织起来了,立有主教,长老,和执事,不过它的行政机构不像主教制,倒像长老制,直到今日还是如此。英国国会在 1749 年通过一条法案,承认它?‘古代抗议宗主教制教会’。虽然如此,亲岑多夫依然坚持他的‘大教会中包含小教会’的原则。经几次疏通之后,卒于 1747 年亲岑多夫得撒克逊当局同意,从放举逐中被召返国,翌年奥斯堡信条?莫拉维教会所接受, 1749 年撒克逊国家教会承认它为全教会之一部分,得自行特别聚会。

  当亲岑多夫在外漂泊期中,他与有些莫拉维派人在神学与文化思想上发表了一些奇特说法,以致引起外人的批评。他由注重基督代赎的受死,对受苦的基督的宝血与伤痕,作歪曲的解释和病态的注重。……亲岑多夫又很注重基督徒须改变像小孩样式,方得进入天国,由这种思想又引起他发表许多幼稚的说法。此类奇特言论思想在 1747 年与 1749 年之间最?发达,但自是以后大都自行改正了。莫拉维派人自称这一段时期为‘选拔时期’。后来连亲岑多夫自己也把由这时期所产生的奇特言论尽行抛弃。但这些倾向究竟要算是白璧之玷。然而亲岑多夫论到对于基督所怀的忠诚,能说:‘除他以外我别无恋慕’。这样的话是很少基督徒所能说的。

  “亲岑多夫……于 1760 年 5 月 9 日卒于纥仁护特。

  1762 年施旁恩伯尔应召由美返纥仁护特,自此居领导之职凡三十年,直到去世。在他稳健明达的领导下,莫拉维教会日见稳固扩张,那些奇特思想所引起批评之点也大都消除了。他工作安静,不尚吹嘘,却满有实益。莫拉维教会在基督教各派教会中居相当的地位,因它的传道热忱及各处信徒的工作,而影响广远。” ( 基督教会史,华尔克着,谢受灵、赵毅之译,东南亚神学院协会主编,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2 , 783-790 页 )

  现在我们引录另一本教会史的材料,可作参考:

  “在柏帖勒多弗的教区之内也有它日常的早晚礼拜。此团体由一种‘牧区公会’ (Parish Council) 领导,该公会包括十二位‘长老’,其中有四位?‘上级长老’且有一位‘总长老’。这些位置是由抽签决定,亲岑多夫自己乃为监督。此殖民地按照性别婚姻的状况划分小组或‘班’ (choirs) ,每一组有组长班长,负责照顾全组之纪律与灵修。’

  “ 1735 年泥赤曼 (David Nitschmann1694-1772) 被按立为柏林主教。其按立乃由改革派法院牧师雅布伦斯基 (Daniel Ernst Jablonski1660-1741) 主持,他拥有古莫拉维主教制的职位,原来的意思是要他作宣教师的主教。 1737 年由于作信义会牧师不成,亲岑多夫接受了一类似的授职,于是弟兄会一独立的主教制教会就?生了。可是同时候亲岑多夫继续保持其超乎信仰差异的‘耶稣之教会’的观念。”

  “ 1736 年有人控告亲岑多夫为异端及分裂派,于是他被逐出撒克逊境,以后他卜居于西德的威特劳 (Wetterau) ,在该国的改革派区域住。在此他创立了讫仁哈格 (Herrnhag) 居留地,那里成了改革派教会之内宗教的中心。然而此新的居留地成了一完全独立的教会,自己行使圣礼,与改革派国家教会脱离了关系。”

  “在这时候莫拉维弟兄会明显地成了一独立的宗教团体。亲岑多夫自己否决了此种发展,为了表示抗议,他在 1741 年伦敦的一次大会中辞去了他监督的职务。该会的“高级长老”亦随他提出了辞职。此时他们建议只好由救主自己作该会的‘总长老’,他们经过摇签的手续之后也就得到了证实。后来‘总议会’取了领导权,其总部设立在讫仁哈格。”

  “ 1745 年在讫仁哈格的一次会议中,申明联合弟兄会 (United Brethren) 没有他们自己的教义。此会包括三个宗派 (tropes) ,信义宗、改革宗、及波希米亚弟兄会,每会有其本身的教义原则。当亲岑多夫获准回国结束流亡时,萨克逊的弟兄们于 1747 年采用了奥斯堡信条为他们教义的标准,两年以后他们被国家承认?信义会,与国家教会取同样的立场。同年在英国国会的决议中亦获同样承认其为一主教制教会,名义上为联合弟兄会,但更普遍的称呼是莫拉维派。” ( 基督教会概览,莫南着,道声出版社, 1977 , 253-255 页 )

  在以上两段长篇引录中,令人耳目一新的资料固然不少,但最令人触目的是,辛生铎夫被按立为主教一事。请参考以下资料:

  “他 ( 辛生铎夫 ) 在 1734 年接受了奥斯堡信条 ( 注一 ) ,被按立为信义会牧师。他的本意是照施本尔 ( 注二 ) 的模范,把他的追随者组成为在教会里的小教会,因而使他们仍保持为信义会的忠诚会员。但萨克逊的信义会反对这事,他们因而不能不成立为一个独立团体。他们在 1732 年开始成立独立组织,有到外地传道的计划,前往格陵兰、美洲、欧洲各地传道,不久他们的脚踪更远达地极。尼赤曼在 1735 年而辛生铎夫在 1737 年分别受雅卜伦斯基按立为主教,遂使摩尔维亚弟兄会获得历史上的延续,并使辛生铎夫与该会有确实的联系。”

  “由 1749 年至 1755 年,他 ( 辛生铎夫 ) 在英国。他委任施旁恩伯?美国和西印度群岛之弟兄会的主教。”

  (The Wycliffe Bioz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urch, Elgin S. Moyer, revised and enlarged by Earle Cairus, Moody Press, Chicago, 1982, P.448)

  注一:奥斯堡信条为信义宗最重要信条,为墨兰顿所拟,时在 1530 年。

  注二:施本尔 1635-1705 ;德国神学家;德敬虔主义鼻祖,协设哈勒大学 (1649) 。

  ( 英汉宗教字典,道声出版社, 1973 年, 24 及 257 页。 )

  “他 ( 辛生铎夫 ) 在 1727 年放弃了政府的职位,此后,他完全献身于照顾称为赫仁护特的移民地。过了不久,他被信义会正统派攻击,说他是改革者。但他的信仰在 1734 年经审查后获得认可。虽然如此,其后他却在 1736 年被放逐,须离开撒克逊。此后多年,他到欧美各地游历,有一班跟随者陪伴他,称?流荡的团体。 1737 年,他接受柏林宫廷牧师雅卜伦斯基按立?摩尔维亚会的主教,其后在沿波罗的海各省、荷兰、英国、西印度群岛及北美建立社区。 1747 年,他获准反回撒克逊。此后,在赫仁护特的信徒经历了一场情绪上的剧变,?期两年。”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by Cross, Second Edition, revised by Cross & Living- Stone, Oxford, 1974, P.1512)

  “他关心波希米亚弟兄会的遭遇。那一派的人大遭逼迫,几乎全被消灭。他邀请该派的会友迁到他在赫仁护特的庄园安身,重组该会,……人称之为……革新的联合弟兄会。他 ( 在 1737 年 ) 被按立为摩尔维亚弟兄会的主教。”

  (Webster'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G. & C. Merriam Company, Pulbishwes, Springfield, Massa- chwsetts, 1974, P.1618)

  在以上的引文中,已隐约点出辛生铎夫接受按立的原意,是不愿意脱离当时的国教,这一面在以下从“漂泊的教会” (The Pilgrim Church) 所引的一段话中,有较清楚的说明,我们也以这段话作?这个附录的总结:

  “关于在赫仁护特聚居者与信义会的关系,是他们中间很自然便?生的问题。辛生铎夫本人属信义会,也希望在那里的聚居者都归附该会,但他们决定不这样作。这件事终于需要抽签决定,这是在他们中间常用的办法,而抽签的结果是反对加入信义会。辛生铎夫为着避免与已有的教会发生冲突,便接受按立,成为该会的牧师,而在迁到那里的难民中,有一人被柏林宫廷牧师雅卜伦斯基按立为主教,成为古波希米亚弟兄会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主教。这样,他们便获得承认,成为信义会里面的一个团体,因此可以施领各种圣礼。即使如此,反对他们的势力仍然庞大,致使辛生铎夫被放逐,要离开撒克逊。”

  (The Pilgrim Church, E. H. Broadbent, Pickering & loglis London, Glasgow, 1981pp, 275-276)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