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主耶稣与尼哥底母论重生

汤普.威廉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约三5)

  这里所记的是一位有地位的教会领袖,他带着他们士大夫阶级特有的审慎态度和外交手腕,来拜望耶稣。他确是受了感动。他看明白了这个新运动是出乎神的;最低限度是蒙神嘉许的。但是他自己还不肯破釜沉舟的来参加。怕的是公开参加以后,他会失去他在上等社会中的地位,因此也要失掉了他对于这个运动从旁协助的力量。一位有地位的朋友,站在局外人的立场上,对于一个新的运动可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他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悄悄的一个人来到了主耶稣那里──就是耶稣与门徒们抵掌而谈的橄榄山旁的树林中。可能也就是“主常去的那个园子”里。(约十八1-2)

  他开始用恭维的口吻与主交谈。他心中未必有不诚实的作用;然而表面上总免不掉寒酸味道。“我们知道你是从神那里来教导人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就无人能行。”我们看出来使尼哥底母承认耶稣为教师,而加以赞许的,倒不是主的教训,而是祂所行的神迹,这充其量是一种等而下之的认识。(约十四11)不过这终是一种认识。

  然而到主面前的人,恭维的话,必须撇开;外交的手腕,必须放弃;而且除了同情的兴趣之外,必须具有重新作人的决心。主的教训重心,是在神国的降临;而尼哥底母是以弟子之礼,来拜见耶稣──他承认耶稣是神那里来作教师的。不过这位教师所讲的,乃是神国的大道,尼哥底母若不肯幡然悔悟,对于这样的道理,连看见的希望也没有。“人若不重生,就不能看见神的国。”“看见”二字,是瞻仰的意思;他根本就不懂得我们所讲的道理。

  “重生”或是“从上头生的”。希腊原文中这两个意思都有。“重”字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但是这个新的生命,却只有一个来源。人不能自己重生──正像尼哥底母立刻指明出来的:“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这位宗教领袖,因为是一位法利赛人,已经承受了一个重大的遗传;在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他也试验过这个遗传;他的行为、言语、思想和感情习惯,都完全合乎这个遗传;他如何能挣脱这些重重的束缚,而改弦更张呢?这和“再进母亲腹中生出来”,是一样的困难。

  困难尽管困难,这总归是必要的条件。固然没有人能凭着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个任务,然而却有一种外来的能力,帮助人达到这个目的。“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自然尼哥底母尼会明白“从水生的”是什么意思。因为约翰的洗礼,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制度。进天国的初步工作,是公开的参加约翰的悔罪改过的奋兴运动;这其中有久已寂无所闻的先知的呼声。然而这依然只是一个开端;并非全部。虽然先知中没有比约翰大的,然而,天国中最小的比他还大。(路七28、太十一11)要进入天国,除了跟随约翰以外,还有条件。约翰自己曾说过,他用水施洗的成就比那在他以后要用圣灵与火施洗的成就,如差天渊。受圣灵的洗礼也是必须的──受圣灵之洗的条件,就是作基督的门徒。换句话说──你必须做我们这些门徒所做的事;就是先寻求约翰的洗礼,然后公开的加入我的团体,这里是重生和新生命的能力运行的范围。生命如同流水,不能高于它的水源。你生命的源头,若是肉体,你的生活就要停在肉体的水准上。若是圣灵,那么,你的生命一定会表显出属灵的品性来。“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注】

  主既然将重生的情形讲明之后,就不再单单的讨论重生与“看见”,或是客观的“瞻仰神的国”的关系。他又进一步来讨论重生与“进入神国”──从里面凭主观的经验来认识它──的关系。这是人人可以作到的,因为神的能力已运行在基督门徒的身上。“重生”这个思想不应该使人“希奇”。眼前就有一个现成的比方。你听见橄榄树的叶子响,就知道是有风。希腊文的“灵”字也有风的意思。希伯来文的“灵”(Ruach)字原来就是指旷野的大风说的;“大风吹万里,卷地催浮云”,没有人知道它从那里来,往那里去。“你听见风的声音,却不知道它从那里来,往那里去。”但是你若一闻风响即当风而立,你总会觉到它拂面吹衣的能力。“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不必要证据;尽管享利益,莫问清风来何处,尽管迎风纳清凉。莫问清风那里去,尽管张帆送行舟。它能供你的所需,尽管完全信靠。

  对于尼哥底母说,这段谈话,更叫他莫测高深了。“律法”本来是神自己所颁赐的;敬虔而谨慎的教法师们,又把它条分缕析的加以研究,而又将遵行的办法详详细细加以规定;天心人力毕于此矣。而且神曾与犹太人立过约,犹太人也知道他们应当遵守的条件,现在所讲的这一套灵恩自由运行的道理,岂不是要将犹太旧制遗规付之流水么?“怎能有这事呢?”

  于是主耶稣在绝对惊奇的情态中,注目看着尼哥底母说:难道像你这样一位读书明理的先生,竟不能领会我所讲的这经验之谈么?在我们说,这不过是神人关系中最普通的交接。“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所见过的。”我们的见证是千真万确的经验,“只是你们不接受我们的见证。”若是你们不能领受,这在我们说,只是今世生活中“家常便饭的经验”,如何能领受我到世上来所要宣示的,属乎天上的更高尚的真理呢?“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指在他门徒中间的见证)

  天上的真理,只有一位能宣传的使者。人不能自己到天上去找寻真理;只有一位自天降临,而且代表神的专差,能将真理宣传出来;他就是神住在人间的最完全的代表。“除了从天降下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

摘自:约翰福音札记

  【注】: 施洗约翰所传律法的悔改的洗礼,属良心的范围,是每个人凭良心可以做到的。但人要重生,除了良心悔改的洗礼,还需要圣灵的洗礼,而圣灵洗礼的条件是立志作主耶稣的门徒,才能从祂领受圣灵的洗。新约时代,初信福音者若不立志完全顺服神旨意,必无法领受圣灵的洗。这就是教会中重生的信徒极少的原因,因为耶稣说:“引到永生(生命),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狭窄)的,找着的人也少。”(约七14、吕正中译本,申三十19、耶二十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