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与神同在——劳伦斯行谊

非 比

   我所记载的,乃是我亲耳所闻或亲眼所见的,关于加默罗会的劳伦斯的事迹。约在十二年前,他于巴黎的会院中蒙主恩召,他的美好德行大大地祝福了我们。虽然世坊间已经传诵流通有关他的行传及他的书信,然而纪念他的嘉言懿行之作,永不嫌多。

  我将写出与他会谈的纪录,那都是我在会谈后,趁记忆犹新时,立刻记下其言论。我让劳伦斯亲口向你倾诉。没有任何描写能 比他亲自现身说法更合适的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书信,比任何介绍他的书籍真切自然得多;同样的,没有任何作品能比他自己真诚单纯的言谈更能显示我们这位 神的忠仆的德行了。

  劳伦斯仪表和善亲切,没有一般圣人的峻刻,让人一见即起亲信之感,而与之开怀畅谈。他是一位难得的朋友。只要他意识到 这是他理当接待的人,他也畅所欲言,极其慈蔼。他的言论十分简单而中肯,令人深思,平凡的外貌下,蕴藏着独到的智慧。他那种坚定,是一般信徒身上很难见到 的,唯他独具那深刻而高远的气质。

  在我们的几度会谈中,他的性格及情怀充分流露他的谈话,由始至终都反映出他于神的智慧及大能所具的深刻体验。为此,他日夜无间,忠诚不懈地操练自己,断除其他的杂念。

  就是这对神的直接体悟,孕育出劳伦斯的圆满德行。我们不妨在此多逗留一会儿,深入他的行持。信心是他所倚恃的唯一光 明,不只在认识神之初,往后在灵修路上,他也只让信心教导指引他,不寄望于其他任何人事。他向我提过好几次:他由别人或书中学到的,甚至连他自己所写的东 西,与信心为他所开启的神及基督的神圣奥秘相比,顿然失去所有光采。

  他常说:“唯有他本身才能显示出他的真实面目。我们在绝妙真品下所体悟不出的奥秘,便常借助于推理或科学,由拙劣的仿制品中去寻找。神早已将他自己刻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却不想在那儿与他会晤,我们常把他撇在一边,宁和闲杂人闲谈是非,却不愿与这位始终安住心内的君王谈心。”

  “书本所告诉我们的,或是我们自心领悟的爱慕神及认识神之道,实在太微不足道了。我们必须唤醒内在的信心,超越感觉的限制,敬拜神及耶稣基督于至圣至善的境界,也就是在神本来圆满的境界中敬拜他。这信心之路乃是教会的心脏,它引导人臻于至善。”

  他不只凭信心瞻仰神临在他的心灵深处,甚至在他眼所见、耳所闻之际,他的心灵都会当下由受造界升华至造物主那儿。冬天 一株光秃的树,曾经刹那间让他极其深刻地领悟神创造的奥秘,四十年后,那感受仍和当年一样刻骨铭心。从此以后,不论身在何处,他都以此心境观物待人,通过 有形的事物,深入那无形的奥秘。

  因此,他的阅读范围十分有限,他宁选福音,因为耶稣基督的话,极其单纯而直接地提供了信心的滋养。

  就是这样忠诚不二地在心灵内以信心培养“神的同在”,劳伦斯开始了他的灵修旅程。敬拜、爱慕、祈求神助佑他所行所事, 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专注如一,分秒不离。工作结束时,他总是感谢神,同时为自己的疏忽而祈求宽恕。他说:当他认罪时,从不为自己找藉口,由于他的操练, 密切融入他的职务中,工作为他的爱主提供了最佳素材,一切显得如此轻松自然。因此他的操练不仅未使他荒怠职务,反而帮助他将所有事情做得更圆满。

  不过他承认,开始的时候,他也经历了不少困难。他有时会忘失操练,但一经谦虚忏悔,便毫不自责自恼,重拾旧功,勤奋练 习。有时一堆强烈的念头排山倒海而来,大有取代安住心中的神之势,他总有办法心平气和地将它们搁置一边,再回到原来的心灵交流上。坚毅不屈的练习,终于使 他得以念念不失地安住于神之中。各种操练的方法逐渐转化成纯一的瞻仰,凝聚为开启后的爱情及心如止水的欢愉。

  他说:“我活动工作时,和祈祷读经时的感受毫无差别,在我的厨房喧闹里,常有好几个人同时问我不同的事情,那时,神同 在的深度,和我在领圣餐,双膝跪下时一样,我领受同样的平安。我的信念有时纯净透明得令我以为失去它了。朦胧的夜幕好似已渐撤去,来世永生中万里晴空的日 子已露出曙光。”

  这是我们弟兄所成就的境界。他至始至终排拒所有杂念的侵入,方能全心全灵、时刻不断地与主交融,以至于习惯成自然。他说:他想逃离此境,让自己忙些其他事情,几乎都不可能了。

  我们不难由他的谈论中把握其中的窍诀。他说,这种“主的同在”必须靠心及爱来维系,而不是由知识或言语。

  他说(我忠实地保留他的字眼——作者按):“在属神的道路上,思想不算什么,爱才能成就一切。”

  “我们并不需要做大事。”(这是在厨房工作的一位在世俗中生活弟兄的一番谈话,故容我用他自己的字眼。)“我在锅上煎 个蛋,也是出于爱主之心,蛋煎好了,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我就俯伏于地敬拜我的神,感谢他赐我恩典做好这事。当我起身时,神气活现地好像皇帝一样。每当我不 能为他做其他事情,则只要是为爱慕主,由地上捡起一根乾草,也就心满意足了。”

  “人们四处寻求爱慕主的方法,为了能一心安住于主的同在,不惜千辛万苦,试尽各种奇特方法。如果我们能够不分高下贵贱,就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尽心 尽力为主做任何事,来显示我们对主的爱,不是更近一点吗?将我们的心融于他的心内,如此安住于他的同在,不是更直接吗?我们实在不用东忙西找的,只要慷慨 地去做,简单地去做!”

  我们不该认为,只需将工作献给主,呼求他的救助,再做一些爱主的事情,就算尽到爱慕神之职了。劳伦斯之所以能藉着这些琐事而成就他的圆满之爱,是因为他一开始就兢兢业业,绝不忤逆主的旨意,而且为了主的缘故,舍弃世间的一切,甚至到完全忘我的地步。

  以下是他亲口说的:“从我进入修会开始,我便不再挂心德行或我的得救问题,我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主;为他的缘故,放下一切与他无关之事物。自那一刻起,我已经了解到,我这一生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放下一切,活得好像这世界只有主和我存在一般。”

  劳伦斯以最圆满的方式起步,为主舍弃一切,为爱他而成就一切,已达到浑然忘我之境,从不去想天堂地狱的赏报,他一向是 对神忏悔求恕后,就不再挂虑过去所犯的一切过失了。他深知,只要向主认罪,过去的是非便烟消云散,这是他安心秘诀,别无其他归依。他说,从此他为主舍弃自 我,不论或生或死,或在世,或永恒,他常说:

  “我们只是为神而造。他绝不会反对我们为了安住于他里面而舍弃自我。若想知道什么才是自己份内的事,直接在他里面寻求,远比在自己里面默想中分辨更切实得多,因为我们的默想脱离不了自爱的阴影;在成全的伪装之下,仍然把持着自我不放,阻碍我们的心灵向主升华。”

  他说:他曾经认定自己曾受到永刑,没有人能拔除这根深蒂固的想法。有四年之久,他深受此念的困扰与折磨,但这丝毫未能 动摇他的初志。他不去多想自己的下场,也不自艾自怜。他只宽慰自己说:“不论将来如何,至少我这余生仍可为爱神而做一些事。”于是他放下自我,甘心情愿地 消失于神里面,结果却在他里面真正寻回了自我。

  在他的心灵内,爱慕主的旨意,取代了私欲,不论接触何事,所见何物,均是神的旨意,没有任何事可以中断扰乱他的平安。 当人们告诉他外头所发生的某些不幸事件,他不惊讶,相反地,他认为罪人所能忤逆神的潜能远过于此。于是他举心向主,深知神虽能弥补一切,基于正义及他统治 世界的一贯原则,他容许这些罪恶存在于世,他会为这些罪人祈祷,然后就不再为这些事烦心而回归平安的心境。

  有天,我没有给他任何心理准备,就直接了当地告诉他某件他最关切而且预备了好久的事情被否决了,长上做了恰如其反的决 定。他虽然认定此事之后果关系重大,却只淡淡地说:“我们该信任做此决策的人必然有他的理由,我们该听命照办,别再讨论它了。”他言出必行,事后虽有不少 翻案的机会,他却闭口不谈这档子事。

  有次,劳伦斯身罹重病,有位颇具名望的人前来慰问,并探问他说:如果神给他两种可能:一是再给他一些时日,修德于世间;或是立即接他升天,他将作何选择?这位弟兄毫不迟疑地答覆说:他让主决定,他不为自己选择任何事,只愿承行神的旨意。

  这性格使他能以平等心对待事物,彻底的自由将他引入真福的境界。他不属于任何派别,打从心底,他已没有偏私了。

  一般人常把个人自然的民族情操,带入原本神圣超然的宗教领域中,他却能摆脱它的影响,连民族性水火不容的死对头,对他 却同样的尊敬。他一向一视同仁,不论是谁做的,或是为谁做的,只要有益于人即好。他乃是天上的公民,不再受地上的俗事所扰。他的眼光不受时空的限制,因他 经年累月地瞻仰永恒的主,他已参与了永恒之境,肖似于他。

  不论在何处,不论做何事,他从不计较分别。他在修理鞋子时和在团体祈祷中一样,随时随地都能寻得主,他从不急着去做避 静,因他在日常工作中能如在沙漠腹地一样,爱慕敬拜主。秉着为爱主而做一切事的心情,成为他接近主的唯一捷径。叫他做这或做那,他无所谓,只要是为主而 做。他所瞩目的是主,而不是事情。他了解,愈做与他本性相逆的事情,他给主的爱之献礼愈为贵重,事情的微贱,并无损于他的奉献,神本来就一无所需,他重视 的乃是我们工作中所怀的爱心。

  劳伦斯的另一个特质即是出奇的坚定。其他的人称此为大无畏精神。他心胸远大,超越一切畏惧及世俗的欲望之上,他无所羡 慕,无所惊异,无所畏惧,这稳定的心境和其他的美德,都来自同一根源,他对主所怀的至圣观念,使他得以主本有的光荣,来尊崇他为至高无上的正义、无限的慈 爱。这信念使他更加相信,他既已下定决心,不忤逆主,不惜任何代价及牺牲地爱慕主,主绝不会辜负他,因此,他相信主对待他的一切,必然是善的。

  有一天,我问他,谁是他的辅导?他说,他没有辅导,也不觉得有此需要,因为修会的会规及生活规范已为他指定了他的外在职责;福音则激发他内心对主的爱。因此他感到灵修对他并没有什么用,他倒是极需一位听他认罪的辅导。

  若是依照自己的个性而定灵修的规范,终日只注意自己热心不热心,这种人很难保持平稳而一贯的心境,因为个性常随着我们 的过失或天赋倾向而起伏不定,他则正好相反。他坚守信念,一刻也不动摇,只努力完成主所安置他的岗位及职责,在他的内心或意识内培福积德,既不在乎自己的 性向,也不担心自己的途径。他只注视着主,到旅程的终点。操练正义、爱德、谦逊,疾步迈向主,他只忙着去做,毫不计较所做的是什么事情。

  劳伦斯的宗教情操,乃是建立在这坚固的基础上,而非凭恃任何异象或超凡的见解。他认为,即使那些超凡的能力真实不虚,也不过显示出人心的极限,因为它 只是来自主的恩赐,而非主本身。他从初学院起,从未显过任何奇能,至少从未向人显露过或表达过。他的一生只踏着圣人的脚迹,走上“一心坚信“的安稳道路。 教会一向推崇这类在生活周遭实际行善、积聚德行的灵修,他从未;离开过这条平凡的救恩之道。对他而言,其他的路反而应该小心。他合乎人情的“平常心”和源 自他单纯信念的光明,使他避开了灵修道上的暗礁。反观今日,许多人因为追求新奇,顺从自己的遐想,满足好奇心,常听俗人之见而触礁搁浅。

  如此一生安稳地走在灵修路上,至临终之际,他毫不惊惶,平静无扰。他平素耐性极好,临终时更是明显。即使在病情恶化之 时,一刻都未显出烦躁不安之态。他的面容充满喜乐,说话时更是笑容可掬,使得常来慰问他的信徒都不禁问他,到底感到疼痛否?他说:“我当然感到痛,尤其是 肋膜旁边,可是我的心灵仍在平安中。”他们接着又问:“如果神要你继续承受十年这种痛苦,你甘愿吗?”他答道:“当然,不只十年,如果神要我受此痛苦,直 到世界末日,我也乐于承受,但我希望他同时赐我永远弃绝自我,服从至死的恩宠。”

  当他离世之刻已近,他重覆地喊道:“啊!信心啊!信心啊!”这宣告比任何解说更能显示它的无上真谛。他曾对一位敬虔弟兄说过:他无时无刻不在敬拜神,他当初几乎无法相信神住在他心中,但藉着信心之赐,他似乎已经亲眼见到这亲密的同在了。

  他在危机四伏的人生旅程中,一无所惧。他的朋友问起此事,他答说,他连死亡、地狱、神的审判都不怕,魔鬼的技俩又有何惧?

  朋友们喜欢听他的教诲,故不断向他请益。他们问他,是否了解落在永生神的手中是何等可怕,因为有谁敢确定自己会受到爱的偿报或永罚。他说:“我同意你的意见,但我不想知道结局,因那只会让我变得虚荣矜夸,没有比为神舍弃自我的灵修更好的路了。”

  他领受了临终圣餐之后,一位弟兄问他在做什么?他的心在想什么?他答道:“我在做我在永恒中将做的事,我在称颂神,专心一意地赞美他、朝拜他和爱慕他。兄弟,这是我们的本份,朝拜爱慕他,不受其他任何事的干扰。”

  这是劳伦斯的临终心境,不久他便安息于他常享的平安及宁谧中,惟时一六九一年,二月十二日,享年八十。

  这样一位属灵人的生死经历,充分活出了基督徒圣哲的风范了。正如历史中的圣贤们,弃绝世俗后便不再受俗世的污染,操练心境,深入天父及其子耶稣基督的 奥秘。他们一向以福音为生活原则,信奉十字架的神圣哲学。当亚历山大的圣克来孟说这番话时,好似针对劳伦斯这种人而发的:圣哲的崇高职业乃是祈祷,他随时 随处祈祷,并非用言词,而是隐密地在他灵魂深处。不论出外散步,安眠于床,阅读或工作,都能毫不间歇地赞美天父,不只在早起或日午,他在所有行为上荣耀 神,好似以赛亚的撒拉弗天使。劳伦斯即是凭着时时祈祷的操练,造就成他温柔、和蔼、忍耐的性格,同时透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质。他绝不放纵自己于世间苦 乐之网里,由于终日融入默观的神乐中,人间的享受对他索然无味。虽然身在尘世,心却安住于神的爱中,藉着信心,他分享了神里面无可言喻的光明。世间的美 好,对他已无任何吸引力。在爱中,他已经“归家安坐”了。他已在人所能承受的极限下,拥有他内心向往的那位,别无所求。

  他甚至无需勇气及胆识的支持,因为生活对他而言,已不再是苦海,更无法使他由神之爱中分心。他不用克制安抚自己的心 情,因他从不感到悲伤。他总认为,一切都没有问题。他从不生气,没有任何事能烦倒他,他只是不停地爱慕神,完全融在他里面。他一无所需,故嫉妒不生,他于 人们的爱,也不是一般的友谊,而是在受造物上表露出他对造物主之爱。他的灵魂坚贞恒定,没有波澜起伏,因他已放下一切,专心安住于神里面。

  虽然劳伦斯在修院中度其一生,生活在不同环境或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不难在他的表范中,获得启发。他向人们显示:纵使在世间营生,仍能与天父建立关系。 不论在做生意、谈话或休闲时,都可以呼求神的恩典,善尽每一件职责。他的芳表更易开启人们的心,对神的庇佑及恩德,常怀感恩之情,他们必将在主前谦虚俯 首,自承己过。

  这种热心不是理论,也不是只可在修院内操练的德行。所有人都有敬拜及爱慕神的天职。除非人们与神建立这爱的关系,我们无法善尽这两种天职。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得依恃他,如同幼儿在母亲的扶持下,才能站稳脚步。

  这对一般人不仅不难,而且必要,也正是使徒保罗对所有基督徒的严正要求。任何人若不如此祈祷,显示出自己尚未意识到内在的渴求,不了解自己实在无能行善,便不知道自己是谁,神是谁,更不察觉他对耶稣基督的渴望。

  世间的责任及社交关系,不该成为人们荒怠天职的藉口,神无所不在,人们可以在任何时空中与他交融,以上千不同的方式做心灵的会晤,只需一点爱心,不费吹灰之力。

  那些已从繁华世俗退出的信徒,更易受他的感召了。因为他们己不再为生活繁文缛节所扰,再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挠他们追随他的芳表,排除一切杂念,专心一意地为爱慕神而献身,正如劳伦斯所言:“献出一切,获得一切。”

  他对世物毫无执著的心态,他浑然忘我,系心于神,不管自己得救与否的心境,和他对职务不计较也不分别的态度,以及他那洋溢着自在的信仰情怀,对今日的追求信徒,均是极大的启示。   戴拉尼 识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