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辛生铎夫小传(三)

 

  迁往赫仁护特

  1727年夏天,辛生铎夫伯爵与夫人迁到赫仁护特,当时那里已住了三百人左右。辛生铎夫称他们的新房子为伯特利(Bethel),并且在门的左右两旁刻上:

  在此我们乃客旅,
  房屋固然简而陋,
  天上有更美住处,
  可供寄托更深爱。

  他又引用了撒迦利亚书第九章十二节和哥林多后书第五章一、二节,但没有写出来。约翰卫斯理后来到辛生铎夫的房子探访,他描述说:

  “伯爵的房子与那里别的房舍一样窄小、简朴;屋后有一个大花园,摆设得很整齐,但不是为着向人展示,而是为供大家使用。”

  辛生铎夫有十二个孩子,其中八个幼年夭折。大儿子生于1724年,他们夫妇俩都甘愿把头一个孩子交给主,但他只活了三个月。

  立房角石

  赫仁护特聚会所的房角石在1724年5月12日立定了。伯爵为这事从伯佛尔斯杜夫来到,并就建造会所的目的讲了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好友活特威尔(BaronVonWattewille)跪在基石上,以火热的灵祷告,凡在场的,无不深受感动。伯爵后来说,他一生从未听过这样感人的祷告。他感到从那时起,在弟兄们中间满了丰盛的恩典。新聚会所建成一年半后,其中最大的房间改为孤儿院,那所房子也成了移民交往的地点。

  早于1723年,辛生铎夫与其他三位弟兄订立了“四弟兄协约”(The Convenant of Four Brothers),约中下了共同的目标。施旁恩伯概述他们联合的目标:

  “一、以真挚、简单、信托、安慰的态度传扬福音,……在传道时显明灵和能力;这是他们最主要的目标。他们决意不着重无关紧要的道理,只强调叫人得造就的重点。辛生铎夫对此特别关切。

  二、不放弃任何在别处为耶稣作见证的机会,因这是惟一引到生命的路。所以他们每逢有机会旅游,在别处撒播生命的种子,这是不能违反的规则。又因他们往往能在德国以外,如在荷兰、法国、英格兰、丹麦、瑞典、瑞士等地结交各阶层的人,……故他们定意在与结交者的通信中,也为耶稣之灵作见证。……

  三、推动印刷各种有用、叫人得造就的书刊,这是另一项重要的工作。他们廉价出售书刊,使穷人也能受益。

  四、资助从摩尔维亚来的移民。这些移民已在伯爵的庄园定居,其中有人因迁移而受到的害处比益处更多,这使他们感到义不容辞,有责任资助他们。

  五、他们考虑兴办学校,教育儿童。……虽然照伯爵自己的看法,他不愿参与此事,但既经朋友劝说,……就参与计划,并尽其所能去进行此事。……”

  这四位“联合的弟兄”定期聚集,畅所欲言,彼此肝胆相照,讨论如何实行他们的目标。虽然辛生铎夫不一定同意讨论的结果,但却觉得这些聚会有益处、有建树。

  各式各样的移民

  有一家人可代表那些从摩尔维亚到赫仁护特来的移民。这家成员包括尼赤曼(David Nitchman)夫妇和他们的两子一女;大儿子米奇亚(Melchior)后来成了赫仁护特教会的长老。一次,米奇亚决定去沙里斯堡(Salisburg)看望一些灵命得复兴的人,以灵粮供应他们,但却在波希米亚被捕入狱。他死于1729年,是耶稣基督忠心的见证人。1734年,尼赤曼夫妇乘船到西印度群岛,向穷困的奴隶传福音。翌年,尼赤曼的妻子因劳苦而死,而他本人也就暂回欧洲。几年后,他去了北美宾夕凡尼亚州的伯利恒城,当地的弟兄们非常敬爱他,待他像父亲一样。他就在那里度其馀生。

  有些新到那里定居的移民想回乡去告诉亲友,说赫仁护特是个避难所,但辛生铎夫不表赞同:

  “辛生铎夫极力反对那些想回摩尔维亚带别人来此的计划。虽然如此,但若有人因爱耶稣基督和亲友,甘冒被捕入狱之险,或者像基斯强.大卫那样,确信已得到神的感召而回乡的话,辛生铎夫也不会强加禁止。”

  后来赫仁护特收容了大量移民,包括很多对真理的信念和见解不同的人,其中有路德派的、加尔文派的、在有组织的教会中持异议的,还有波希米亚的弟兄们。他们各有见地,聚在一起时,争论自然一触即发,这为成立不久的移居地带来了新的难题:

  “摩尔维亚移民其实都是从德意志地区的乡镇来的,再加上很多德意志本地的敬虔派的人士和其他非敬虔派但有宗教热诚的人,因此,需要很小心审查那些申请来居住的人。那些获准在赫仁护特居留的人,发现彼此不容易在一起生活,因为他们除了热心以外,还有不同的意见。移民新村有几次因着不和的事发生而险遭解散。”

  另一批新到的人是属史文克斐派的(Schwenkfelders)。史文克斐是与路德同期的人,但那些跟随他的人却自成一派。天主教教士受路德派的煽动,又获政府的允准,就逼害史文克斐派的人,迫使他们改变其看法。但是史文克斐派的人宁捨一切也不愿作违背良心的事。辛生铎夫伯爵与朋友活特威尔同行,到布拉格参加查理六世的加冕典礼时,趁机与国务大臣商讨有关史文克斐派的事。他写信给皇帝,为他们求情,结果他们纷纷投奔赫仁护特,但可惜的是,他们一到那里,便加入了如火如荼的教义辩论。

  究竟该如何处理当时日益困难的情况呢?辛生铎夫身为园主,本有权加以解决,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很容易就可以把给我麻烦的人赶走。”但他晓得那并非主的意思。

  辛生铎夫与伯佛尔斯杜夫的罗夫(Rothe)牧师努力协调移民间的分歧,但二人所用的方法却大不相同。罗夫在公开的场合或私下与人接触时,驳斥不同的意见,提出理论,针锋相对。结果,和他争论的人不但不服,反而更坚持己见,据理力争。但伯爵却不这样。他不用自己天生的温柔,反倒极力容让有错误的人,任他们畅所欲言。他虽尽力迁就他们,但仍持定真理;若有不同意的地方,通常只说几句话,表明他的疑问就算了。这样,辛生铎夫便避免了激烈的争辩,最后终于把各敌对的派系协调起来。

  有人搞分裂

  有一个人名叫约翰告鲁格(JohnKruger),他有说话的恩赐,又有敬虔的外貌。他于1726年开始在赫仁护特传讲信息,扰乱人心。多数住在那里的人都被告鲁格的言论所吸引,但他所讲的适与辛生铎夫讲的相反,结果只剩下几个人还跟随辛生铎夫。辛氏学习忍耐,并不报复。过了不久,分党派的人却沉寂了:

  “1726年年底,扰乱达到最高峰时,告鲁格突然精神崩溃,情况非常严重,身体需要受约束。翌年元月十五日,他的病情暂时好转,便离开了赫仁护特,只在十五年后一度回去稍留。他的病始终未能完全康复,只好到处流荡,行乞度日,过着悲惨的生活。”

  辛生铎夫一度曾离开赫仁护特,到欧洲旅游。在他离开期间,那里发生了更多纷争。他回去后,与罗夫努力解决纷乱的情况。作者路易斯(Lewis)描述当时的溷乱说:

  “赫仁护特就像受各种异教和分裂之风的吹袭一样,罗夫在讲坛上大发雷霆,辛生铎夫则忍耐宽容,庄内的合一已残破不全了。萨法(Schafer)牧师在1727年1月4日写道:“魔鬼好像要把赫仁护特搞得天翻地覆。”……同年2月,辛生铎夫写了一首完全信托的诗歌:

  信的能力破铁石,
  藉它抛锚全能者,
  人若仅存信靠心,
  就有能力作一切。

  辛生铎夫以温和的态度与滋事的人交谈,谈后若没有结果,他便藉祷告把事情摆在主面前。他确信撒在赫仁护特的种子要萌芽生长,并结出荣美的果子,而那些毒素终要成为良药。因此,他平静安稳,显出爱心和善行,避免争论,即使情况转坏,他也仅仅旁观。

  订立法则

  1727年5月12日,辛生铎夫满带负担,向在赫仁护特居住的人说话。他讲了三小时之久,说到分门别类的邪恶。凡在场的人,均深受感动,正如施旁恩伯所写的:

  “那天在神的同在里,伯爵与这些人立约。弟兄们各自说明自己已完全属于救主。他们都因在此之前的宗教争论而感到羞愧,并且一致同意把争吵忘掉。他们也诚心表示愿意抛弃自爱、己意、不顺从和胡思乱想,并切慕灵里贫穷,不佔别人的便宜,盼望凡事受圣灵的引导。因着主耶稣基督恩典的运行,他们不仅心悦诚服,更喜乐忘形,被恩典折服了。”

  当天全体通过了一套规则和章程,内容分为两方面,就是个人的职守和彼此以基督徒身分交往的关係。同时,各人都要亲手作工:

  “辛生铎夫想出最好、最有规律而正常的办法,好让住在赫仁护特的穷人自给自足。他的格言就是:教会中的每一分子,均须劳力。甚至那些背负真理的见证、显明是神的执事的人,虽饥饿赤身,却要比别人更不倚赖所分配到的,反倒要亲手作工,不累着别人,并且供给那缺少的人。……”

  在以后的几个月内,移民区的情况大有改变。辛生铎夫自己描述说:

  “为着这班人,主不断做工,直到是年初冬。祂的所做太多,无法以言语表达。整个地方真显出神的帐幕在人间的光景。直到8月13日,我们耳闻目睹的,尽是欢欣喜乐。其后这不常见的喜乐减退了,继之而来的是一段更平静的安息时期。”

  作者怀力(Weinlick)还写道:

  “那里的居民永不能忘赫仁护特是建立在活神的恩典上,是祂亲手所作的工。祂的本意不是要建立一个新市镇,却是为着弟兄们的益处而把它建立起来的。”

  “赫仁护特的新移民和原来的居民,都是神的儿女,各有不同的信条看法,他们必须以恒久的爱彼此维系。他们绝不能论断,不能引起纷争,不以轻慢的态度待人,反要持守纯正福音的道理,持守朴实并持守神的恩典。”